[发明专利]一种消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蛭弧菌菌株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2276.5 | 申请日: | 2009-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9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蔡俊鹏;彭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P1/00;A23L1/015;C12R1/01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裘 晖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单核 细胞 增生 李斯特 弧菌 菌株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蛭弧菌,特别涉及一种消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蛭弧菌菌株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LM,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绝大多数食品中如蔬菜、奶及奶制品、生肉、熟肉制品和水产品中都存在。食用污染了单增李斯特菌的食品后,可导致李斯特菌病。李斯特菌病能导致较高的死亡率,是仅次于沙门氏菌感染的致命性食源性疾病。据美国CDC(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统计,2003年美国李斯特菌病的平均发病率为3.3/100万人。目前国内已有单增李斯特菌引起孕妇发病,导致胎儿死亡的报道。该菌能在2~42℃环境下生存,能在冰箱内较长时间生长并且繁殖,危险性极大,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将其列为20世纪90年代食品中四大致病菌之一。
对于食品中携带单增李斯特菌的消除,目前的处理方式也仅局限在普通的灭菌方式,如巴氏杀菌,化学方法灭菌等。普通的杀菌方式往往会造成细菌的残留,同时传统灭菌方式处理过的食品往往会破坏其本来具有的色香味,破坏了食品的营养成分。新型的噬菌体灭菌也局限性较大。而蛭弧菌作为一类具有裂解致病菌的特殊细菌,不仅可应用到畜禽从养殖到食用前的全过程,而且不会导致细菌出现抗性,也无噬菌体疗法中宿主过于专一的缺点。在用蛭弧菌处理后的食品通过较短时间的巴氏杀菌既能达到商业无菌状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耗能。因此蛭弧菌作为一类致病菌的生物消除剂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消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蛭弧菌菌株。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蛭弧菌菌株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消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蛭弧菌菌株,名称为蛭弧菌(Bdellovibrio sp.)BDSM08,于2009年8月7日保藏于中国武汉市武汉大学内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 209171。
对所述蛭弧菌BDSM08进行负染后于电子显微镜下形态观察(见图1):BDSM08呈单细胞,弧形,大小为1.8×1.0μm,端生鞭毛,长度为3.2μm;所述蛭弧菌(Bdellovibrio sp.)BDSM08以双层平板法于28℃培养三天可形成直径2-3mm的透明圆形噬菌斑,其最适生长pH值为7.2,最适生长温度28℃,最适盐度0%;
所述蛭弧菌BDSM08由蛭弧菌BDS01进行紫外诱变而得;
所述蛭弧菌BDS01自泥样中分离得到,于2009年8月7日保藏于中国武汉市武汉大学内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9169;对其进行负染后于电子显微镜下形态观察:蛭弧菌BDS01呈单细胞,弧形,大小为0.9×0.25μm,端生鞭毛,长度为4μm;将其以双层平板法于28℃培养四天可形成直径1-2mm的透明圆形噬菌斑;
所述紫外诱变依据申请号“2008100220488.3”,名称为“紫外诱导突变在增强蛭弧菌裂解性能中的应用”的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中的方法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22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内胎钢圈排柜堆栈结构
- 下一篇:组合式花卉蔬菜种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