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荧光灯新型电极及其安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2291.X | 申请日: | 2009-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96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30 |
发明(设计)人: | 黄嘉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嘉宾 |
主分类号: | H01J61/067 | 分类号: | H01J61/067;H01J61/10;H01J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73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灯 新型 电极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放电灯,尤其涉及一种由中心电极、挡屏电极组成的荧光灯新型电极,还涉及上述荧光灯电极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荧光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灯管两端产生黑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子发射物在点灯时会分散附在灯管内壁所形成,不但外观难看,而且使用户产生有灯管黑头寿命不长久的看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制灯企业,在荧光灯的两端安装金属屏蔽环,以防止灯管两端黑化的现象的同时,并可以增加阳极面积,减少输入到涂了氧化物的阴极的总能量,避免阴极过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提高荧光灯的质量意义不大,因而应用厂家甚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但能减少灯管两端黑化现象,而且可以使灯管提高使用寿命一倍以上的荧光灯管,其解决方案是在灯管上采用新的阴极技术。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荧光灯电极的安装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挡屏电极采用钼片加工成中空钼管,钨丝或灯丝绕在中空钼管上,钨丝或灯丝的两端引线分别与中空钼管两端引脚连接固定,中空钼管上的钨丝或灯丝涂上阴极材料并进行高温烧结;中心电极由灯丝组成,涂上阴极材料的灯丝经高温烧结后,放置在中空钼管内孔中,两端引线分别与中空钼管两端引脚连接固定。
中空钼管,其两端的引脚分别设置有8字形夹,8字形夹下面开有小孔。
绕在中空钼管上的钨丝或灯丝,其两端引线分别穿过中空钼管引脚8字形夹下面的小孔,放置在8字形夹中;中心电极放置在中空钼管后,两端引线分别放置在8字形夹中,并通过8字形夹将中心电极、挡屏电极的引线引线夹紧。
中心电极和挡屏电极,其挡屏电极电阻值大于中心电极。
荧光灯新型电极的安装方法,由新型电极,芯柱组成,其特征在于芯柱的电极支架设置为一条长、一条短,新型电极是两端引脚分别与芯柱长、短支架连接固定。
芯柱长、短支架,通过整型、打勾,把新型电极两端的引脚分别放置在长、短支架的勾内,采用机械夹紧的方式,将新型电极连接紧固在芯柱的长、短支架上。
芯柱长、短支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新型电极两端的引脚分别焊接固定在芯柱长、短支架上。
芯柱长、短支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新型电极两端的引脚分别焊接固定在芯柱长、短支架上。
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可适用于各种管径和各种外形的灯管,例如常用的6mm-25mm的管径,常用的直管型、环管型、双D型、螺旋型、U型、H型、П型、M型、SL型、梅花型、莲花型、佛手型、伞形、漏斗型、花瓣型等形状的荧光灯管。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由于采用中心电极、挡屏电极组合成新型电极,并设定挡屏电极电阻值大于中心电极,因而在中心电极点灯时产生的电子发射物被挡屏电极中空钼管屏蔽,有效地减少了灯管两端产生的黑化现象,满足了用户的心理诉求。2、阴极采用竖直式结构,避免阴极过热现象。3、使用一段时期后,当挡屏电极电阻值小于中心电极时,点灯时转由挡屏电极进行电子发射,使荧光灯使用寿命提高一倍以上,不但降低用户使用成本,而且减少环境污染。4、结构简单、增加成本少、节能效果显著、产品适用广,市场容量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新型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新型电极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新型电极中空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新型电极中另一种安装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新型电极的结构示意图,荧光灯新型电极1由中心电极2、挡屏电极3组成,挡屏电极3采用钼片加工成中空钼管4,钨丝或灯丝5绕在中空钼管4上,钨丝或灯丝5的两端引线6分别与中空钼管两端引脚7连接固定,中空钼管4上的钨丝或灯丝5涂上阴极材料8并进行高温烧结;中心电极2由灯丝9组成,涂上阴极材料10的灯丝9经高温烧结后,放置在挡屏电极3中空钼管4内孔中,两端引线11分别与中空钼管4两端引脚7连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嘉宾,未经黄嘉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22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