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负压吸附且易于清除玻璃碎屑的离心管保护套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4671.7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0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施周;张伟;陈世洋;李海林;饶明;徐舜开;张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C5/103 | 分类号: | B04C5/103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 |
地址: | 41008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负压 吸附 易于 清除 玻璃 碎屑 离心管 保护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负压吸附且易于清除玻璃碎屑的离心管保护套管。
背景技术
离心分离是借助于离心力而实现比重不同的物质分离的重要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离心机角转子高速旋转所产生的几千倍甚至上万倍于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离心作用力,使比重不同的物质由于所受到的离心力不同而沉降速度不同,从而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在研究和生产应用中,经常需进行液体中有机物的离心分离。由于有机物颗粒质量很小,在低离心转速条件下不能完全被分离出来,故通常需要较高的离心转速(一般10000rpm以上)。普通玻璃离心管由于材料强度不够会在高速离心过程(大于5000rpm)中破裂而无法使用,而塑料离心管由于有机物(特别是疏水有机物)的挂壁效应可导致分离效率低、易出现数据误差而限制了应用。通常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成本很高的特殊钢化玻璃离心管,外加普通橡胶保护套管。
目前使用的橡胶保护套管在使用中存在两个尚未克服的问题:其一,在高速离心过程中,由于离心管与保护套管之间及保护套管与离心机角转子管壁之间的间隙很小,其间空气极易于排挤掉而形成真空(更有部分高速离心机必须先抽真空以便在负压下运行),因此,离心过程完成后,离心管或保护套管会由于真空作用而牢牢吸在保护套管或离心机角转子中难于拔出,强行拔出时产生的扰动会破坏离心分离效果;其二,当使用玻璃离心管(特别是普通玻璃离心管)万一破碎后,残留于保护套管中底部的玻璃碎屑难于清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离心管高速离心分离中橡胶保护套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防负压吸附且易于清除玻璃碎屑的离心管保护套管,它能有效地避免高速离心分离完成后由于真空负压作用引起的离心管或保护套管难以取出的问题;同时也便于玻璃离心管万一破碎后,保护套管中底部的玻璃碎屑的清除;其具有制作容易、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防负压吸附且易于清除玻璃碎屑的离心管保护套管包括套管体,其结构特征为,所述套管体的管内壁对称设有2n条轴向通槽,且所述套管体的管外壁对称设有2n条轴向通槽,n=1,2,3;管内壁上的轴向通槽与管外壁上的轴向通槽错开设置;所述套管体底端设有带通孔的底塞。
以下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的防负压吸附且易于清除玻璃碎屑的离心管保护套管包括套管体1,其结构特征为,所述套管体1的管内壁对称设有2n条轴向通槽4,且所述套管体1的管外壁对称设有2n条轴向通槽7,管内壁上的轴向通槽4与管外壁上的轴向通槽7错开设置(即管内、外壁上的轴向通槽不在管体的柱体同一母线位置);所述套管体1底端设有带通孔6(孔径可以是2.8mm-3.2mm)的底塞3。
所述套管体1管内壁的各轴向通槽4和管外壁的各轴向通槽7的槽宽度与槽深度均为套管体1管壁厚度的0.2倍至0.3倍。
所述套管体1结构特征的作用是,参见图2,实际使用时,将离心管置于套管体1的试管腔中;在高速离心分离完成后,可用镊子沿套管体1的管外壁轴向通槽7,较容易将套管体1从离心机角转子中取出。此后,将底塞3取走,再轻轻推动离心管2,可将其从套管体1中取出而不会使刚分离的固体颗粒重新悬浮于液体中。另外,当离心管2破碎时,其残留碎屑也可方便通过取出底塞3清除。
本发明中,套管体1应选择耐磨、物理特性较稳定的橡胶制成,也可采用其它较柔软的高分子有机材料制作;轴向通槽4、7需对称开设,内、外槽错开设置,且槽宽度和槽深度相等;带通孔6的底塞3大小合适,易于取出。
由以上可知,本发明为一种防负压吸附且易于清除玻璃碎屑的离心管保护套管,它能有效地避免高速离心分离完成后由于真空负压作用引起的离心管或保护套管难以取出的问题;同时也便于玻璃离心管万一破碎后,保护套管中底部的玻璃碎屑的清除;其具有制作容易、成本低、使用简单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保护套管的一种实施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
1-套管体, 2-离心管, 3-底塞,
4、7-轴向通槽, 5-离心管盖, 6-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套管体1的管内壁对称设有2n条轴向通槽4,且套管体1的管外壁对称设有2n条轴向通槽7,管内壁上的轴向通槽4与管外壁上的轴向通槽7错开设置,各轴向通槽4和7的槽宽度与槽深度均为套管体1管壁厚度的0.2倍至0.3倍;套管体1底端设有带通孔6(孔径3mm)的底塞3,底塞3可移动并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46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