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再生复合木模板及其实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6156.2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7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肖建庄;董雪平;王长青;宋声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9/02 | 分类号: | E04G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262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复合 木模 及其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废旧木模板修复并使其再利用的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情况下,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木模板在脱模时一般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形或者强度损失,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使用。这不仅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并且会间接影响到中国的林业资源。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因此,废旧木模板的再利用势在必行。
竹材的抗拉、抗压及弯曲强度高于木材,与其他常用贴面材料相比,竹材与木材性质相似,比较容易胶合,因此,竹材是进行贴面较理想的材料。
竹材与木材都是天然生长的非均质有机材料,都具有各向异性,两者在力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进行复合。复合后的新材料可以克服原材料固有的一些缺陷,通过良好的复合效应实现对材料的有效改性。
纤维增强塑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具有高强度、耐高温性、耐水性、耐腐蚀性、轻重量、高模量、低膨胀系数、良好的耐疲劳性能和易施工等诸多优点,再加上近年来材料的价格逐年下降,所以纤维布也是作为废木模板贴面的理想材料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复合木模板及其实现方法,其结构简单合理,能通过对有一定损坏的旧木模板的修复加工,使其重新满足性能要求、可以再利用的再生模板。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再生复合木模板,其包括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废弃的旧木模板,该旧木模板上下表面各设有一层新面层。
所述的再生复合木模板的实现方法为:在废弃的旧木模板上下表面各贴一层新面层。
所述的旧模板为一整块旧模板或者为多块旧模板对接而成,同时必须去除板内金属物。
所述的旧模板和新面层间是采用胶结剂粘结的。
所述的新面层是经过防潮处理的。
所述的旧模板通过补平和砂光进行修复平整。
所述的旧模板表面沿厚度方向均匀布置树脂孔,待模板挤压制备时,树脂孔内注满树脂,通过渗透和填充作用,形成树脂柱。
所述的新面层为竹席型贴面板、耐碱FRP布贴面板、无纺纤维贴面板以及树脂浸渍纸贴面板。
所述的胶结剂为脲醛树脂或者酚醛树脂。
具体的,一种再生复合木模板的制作方法:首先将旧的木模板表面进行一定的处理,清洗干净,除去表面的砂浆及混凝土;再使用胶合剂(根据模板的使用情况而选择,可选用酚醛树脂胶粘剂等)在上下表面各粘结一层具有一定厚度的新面层,并在外面进行环氧树脂涂面或瓷釉涂料涂面(依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本发明改变以了过去木模板只能使用一次的资源浪费的模式,利用现有的先进设备,通过在旧木模板表面胶粘一层新面层作为面板,既能获得理想的强度及表面平整度,还能改善原有的木模板的吸水防潮性能。同时,能充分利用木材,当表面的贴面板不能满足模板设计要求时,可以重新更换新的贴面板,真正实现了木模板的多次重复利用,对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再生复合木模板贴面板胶合过程的断面示意图。
图2本发明再生复合木模板贴面板热压胶合后的断面示意图。
图3本发明再生复合模板芯材的开口位置及尺寸。
图4本发明再生复合木模板构造示意图。
图5本发明贴面板生产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可以用于改造修复废旧木模板的材料有很多,例如竹席贴面板、耐碱FRP布贴面板、无纺纤维贴面板以及树脂浸渍纸贴面板。如图1、图2所示的结构图,在芯材旧模板2两侧分别通过胶合剂5粘结上、下贴面板1、3,具体的实现方法如下所述:
一、选料
基材(芯材2):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废弃木模板。基准宽度:900mm,基准长度1800mm。
上、下贴面板1、3:采用竹席贴面板选用竹篾:厚度为1.0mm、2.0mm,宽度5.0mm,每片厚度偏差±0.1mm,竹篾纵横交错编织成竹席,竹席幅面为30cm×30cm。用无纺纤维及树脂浸渍纸作贴面板材料时,尺寸选取同上。用FRP作贴面材料时,每层基准厚度为0.1~0.4mm。
胶粘剂5:脲醛树脂(或酚醛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未经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61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筒式执手锁
- 下一篇:静音管网叠压给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