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与灯管排列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7391.1 | 申请日: | 200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2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赵圣杰;欧阳弘毅;林文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9/00;F21V21/00;G02F1/13357;F21Y10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15217 江苏省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灯管 排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及灯管排列的方法,尤指一种同时包含U型灯管与直式灯管的背光模块与灯管排列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液晶显示装置皆包含一背光模块,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画面所需的背光源。由于冷阴极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兼具价格便宜与发展成熟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今的液晶显示装置市场中,尤其是中、大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市场。为了节省成本,部分背光模块供货商是采用U型冷阴极灯管作为背光源。请参考图1,图1为目前应用于背光模块的U型冷阴极灯管10的示意图。一般U型冷阴极灯管10的灯管平行部分12具有一固定的间距P,因此U型冷阴极灯管10在背光模块中的排列方式与所提供的发光密度皆具有最小距离的限制,也即当以U型冷阴极灯管10当作背光模块的发光源时,虽然可以调整相邻U型冷阴极灯管10之间的间距,但是却无法缩小U型冷阴极灯管10的灯管平行部分12的间距P,使得灯管平行部分12的发光源间距只能大于等于间距P。
由于现行中、大尺寸液晶显示器多希望在显示面的中心区域能有较高的辉度,因此在不增加发光源成本的前提下,是设计将背光模块接近显示面中心点附近的灯管密度提高。然而,如前所述,U型冷阴极灯管10自身的固定间距P使其灯管间距无法缩小至小于间距P,因此在显示面中心点附近具有提高发光密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一背光模块中,只能使用间距P皆相同的U型冷阴极灯管10,否则会造成灯管产能降低以及容易发生混料等问题,因此也无法通过选用间距P值不同的U型冷阴极灯管10来改变背光模块不同区域的辉度。简而言之,现行采用U型冷阴极灯管10的背光模块,尚无法满足在显示面中心点附近提高辉度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U型冷阴极灯管与直式灯管交错设置的背光模块以及灯管排列的方法。
本发明是揭露一种背光模块,其包含具有一底面的一壳体、复数个U型灯管以及复数个直式灯管。该些直式灯管与U型灯管是平行交错排列于壳体的底面上。
本发明另揭露一种灯管排列的方法,首先提供一底面,然后提供复数个U型灯管与复数个直式灯管设于该底面上,且两相邻的该U型灯管或直式灯管具有一灯管间距,以及使该些灯管间距不完全相等。
由于本发明是在一背光模块中同时使用复数个U型灯管与直式灯管平行交错排列于壳体的底面上,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直式灯管与U型灯管之间的间距而改变背光源的发光密度,进而达到提高背光模块中心区域辉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般U型冷阴极灯管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本发明的背光模块50是为一直下式背光模块,可用来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本发明背光模块50包含用来设置光源的一壳体52,其具有一底面54,且背光模块50包含复数个U型灯管58与复数个直式灯管60,其中U型灯管58与直式灯管60可为冷阴极灯管,互相平行排列于壳体52的底面54上。在本实施例中,底面54可区分为一中间区域56a与设于中间区域56a两侧的边缘区域56b。
各U型灯管58包含一灯管平行部分70,其具有一无法改变的第一间距P1,因此为了达到提高底面54的中间区域56a的辉度,本发明是设计将直式灯管60集中设置于中间区域56a内,通过调整直式灯管60之间的间距(例如缩小直式灯管60间的间距),以提高中间区域56a的发光密度,而不能改变第一间距P1的U型灯管58则设置于底面54的边缘区域56b。如图2所示,底面54的中间区域56a依序设置了第一直式灯管60a、第二直式灯管60b、第三直式灯管60c、第四直式灯管60d、第五直式灯管60e、第六直式灯管60f、第七直式灯管60g以及第八直式灯管60h,而设于边缘区域56b的U型灯管58分别为位于图2上侧的第一U型灯管58a与第二U型灯管58b以及位于下侧的第三U型灯管58c与第四U型灯管58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73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