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超临界流体CO2提取浓香大豆油的工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8324.1 | 申请日: | 200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9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翁新楚;王拓;侯建平;陈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D9/02 | 分类号: | A23D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临界 流体 co sub 提取 浓香 豆油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超临界流体CO2提取浓香大豆油的工艺方法,属植物类油萃取制备工艺技术的领域。
背景技术
大豆油作为当今世界产量最大的食用油,由于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原料来源,在我国的食用油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努力开发大豆油的新品种,增加货架层次,对于提高人们的饮食要求,改善食用油供应结构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大豆油的生产主要有溶剂浸出和压榨两种工艺,其中溶剂浸出法生产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大豆油的得率,但是由于采用大量有机溶剂提取,不仅使得浸出油有溶剂残留,而且在回收溶剂的过程香味损失严重,忽视了消费者对于纯天然绿色工艺的要求,并从感官方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压榨法作为一种传统的加工工艺,避免了溶剂参与的过程,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压榨法又分为冷榨法和热榨法:冷榨法是一种天然的绿色工艺,非常完整地保留了大豆油中的营养成分,但是由于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作用的结果,一般的大豆冷榨油存在固有的豆腥味,影响产品的商业价值。而热榨法则可利用风味覆盖的方法,通过高温下大豆中的氨基与还原糖发生的美拉德反应产生浓郁的香气,可以掩盖或减轻大豆压榨油中的豆腥味。但是压榨法的一个共同缺点就是得油率明显偏低,无形中增加了商业成本,从而限制了大豆压榨油的大规模生产。
超临界CO2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CO2 extraction)是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它以超临界流体CO2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物料有效成分进行萃取。这种流体的密度接近于液体,黏度接近于气体,是良好的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超临界流体CO2提取浓香大豆油的工艺方法。
本发明一种超临界流体CO2提取浓香大豆油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的工艺过程和步骤:
a.将经筛选的大豆洗净后放在烘箱中以50-60℃的温度烘烤干燥至含水率达10-12%;将干燥后的大豆再次放入烘箱中在170-180℃下继续烘烤30-35分钟后,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然后用粉碎机粉碎成粉粒;将所述大豆粉过筛,取28-60目的大豆粉放入于萃取釜中,进行超临界流体CO2萃取;萃取釜的压力为20-30MPa,温度为40-60℃;萃取CO2流量为30kg/h;萃取时间为2-3h;
b.萃取完毕后,从分离釜中得到浓香大豆油;第一分离釜的压力为7-8MPa,温度为50-60℃;第二分离釜的压力为5-6MPa,温度为30-35℃;从萃取釜中得到副产品脱脂大豆粉。
本发明采用传统的普通常用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利用该装置来萃取浓香大豆油的优点是:
(1)选择性好:可通过控制压力和温度,有针对性地萃取所需成分。
(2)操作温度低,在接近室温条件下进行萃取,这对于热敏性成分尤其适宜,还排除了与氧接触发生氧化和见光反应的可能性,保持自然风味。
(3)从萃取到分离一步完成,萃取后的CO2不会残留在萃取物上。
(4)CO2无毒、无味、不燃,价廉易得,且可循环使用
(5)萃取能力强,速度快,效率高。
本发明方法的特点和优点详细叙述如下: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超临界流体CO2提取工艺对焙烤后的大豆进行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CO2在常温无氧的条件下良好的溶解性,能很好地萃取焙烤大豆时所产生的浓郁香味,避免浸出油在挥发溶剂过程中大量风味物质挥发以及溶剂残留在大豆油中,使得生产出的大豆油香味自然、独特、浓郁,品质优良,无溶剂残留之虞,所采用生产工艺绿色环保,效率高,成本低,流程简单,无需复杂精制。
各种不同工艺生产的大豆油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传统的普通常用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的简单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3为图1中的流量计。
图4为图1中的高压泵。
图5为图1中的加热套。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叙述于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83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平板式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 下一篇:汽油机阻风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