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苯乙烯型二乙酸碘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9333.2 | 申请日: | 200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俞建新;顾建良;费巧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予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2/08 | 分类号: | C08F112/08;C08F8/1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1512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苯乙烯 乙酸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体型二乙酸碘苯化合物,尤其涉及对碘苯氧乙酸与聚本 乙烯氨甲基树脂形成的一种载体型二乙酸碘苯的新化合物(PS-DIBPOA),以 及它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二乙酸碘苯属于有机高价碘化合物,是一类温和、无毒的氧化剂且具有较 强的亲电性试剂,与以往重金属氧化物具有无污染,无毒可以应用在制药等行 业,具有良好的选择氧化特性,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最新口服 肺癌治疗药拓扑替康,抗炎镇痛药萘普生,抗抑郁药氟西汀及应付禽流感的流 感药物奥司他韦(达菲),抗肿瘤药Aranorosin的合成,另外还用于霍夫曼降 解比如非天然氨基酸L-2,3-二氨丙酸,L-2,4-二氨基丁酸的合成,催化卤化, 苯并咪唑等杂环类化合物的成环,苯酚的氧化,卟啉原的氧化反应等,产品用 途广,反应的副产物通常为碘苯,当目标产物与碘苯的性质接近时就会对反应 的后处理带来麻烦,另外有些合成人员并不主动回收利用碘苯也会给环境带来 影响,所以把二乙酸碘苯做在载体上,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有关它的应用 报道程逐年递增的趋势。
载体型二乙酸碘苯传统的类型有直接在聚苯乙烯上碘代的(图1),也有 接在氯甲基树脂上的(图2),而接在氨甲基上因为合成条件温和,方便最值 得考虑。载体型二乙酸碘苯相对于普通的二乙酸碘苯优点在于,1)反应好后, 后处理简单,只要简单的过滤就可分离,不会给反应增加副产物。2)反应好 后,可以回收树脂,可以对树脂进行再生,循环利用,非常的环保。3)产品 非常容易运输,保存。缺点是价格高,用量大。所以需要寻找一种比较便宜的, 又可大规模生产的,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化合物也是非常必需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方法简 单,原材料来源广泛的聚苯乙烯型二乙酸碘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聚苯乙烯型二乙酸碘苯 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分子式如下:
其中:表示聚苯乙烯树脂。
一种聚苯乙烯型二乙酸碘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将 氨甲基聚苯乙烯树脂通过缩合剂、活化剂、碱试剂与对碘苯氧乙酸在溶剂中 25-40℃下进行缩合反应6-12小时,然后与过氧乙酸在25-45℃下反应制得聚苯 乙烯型二乙酸碘苯化合物。
所述的氨甲基聚苯乙烯树脂选用100-400目,取代度为1.0-4.5mmol的氨 甲基聚苯乙烯树脂。
所述的对碘苯氧乙酸的加入量为相对于氨甲基树脂取代度的2-5倍。
所述的缩合反应中的缩合剂为N,N-二异丙基碳化二亚胺(DIC)、活化剂 为1-羟基苯骈三唑(HOBt)、碱试剂为N-甲基吗啡啉,N,N-二异丙基碳化二 亚胺(DIC),1-羟基苯骈三唑(HOBt),N-甲基吗啡啉,与对碘苯氧乙酸 的摩尔比为1-3∶1-3∶2-5∶1。
所述的N,N-二异丙基碳化二亚胺(DIC),1-羟基苯骈三唑(HOBt), N-甲基吗啡啉,与对碘苯氧乙酸的摩尔比为1∶1∶2∶1。
所述的缩合反应中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
所述的缩合反应后通过醋酸酐/吡啶将未反应完的氨基进行封闭,时间为 2-4小时。
所述的过氧乙酸为40%的过氧乙酸,其用量为氨甲基树脂重量体积比的 10-30倍(毫升/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氨甲基聚苯乙烯树脂为载体的二乙酸碘苯类新 化合物,此化合物通过对碘苯氧乙酸与氨甲基树脂缩合,再在过氧乙酸的作用 下,得到载体型的二乙酸碘苯化合物(PS-DIBPOA)。通过市场上比较容易得 到的商品化原料,非常方便的合成出一种没有报道过的新化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中一些常用的缩写具有以下含义:
HOBt:1-羟基苯骈三唑
DIC:N,N-二异丙基碳化二亚胺
NMM:N-甲基吗啡啉
I2:碘
I2O5:碘酐
CCl4:四氯化碳
Nitrobenzene:硝基苯
t-BuOK:叔丁醇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予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予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93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