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光型红外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9388.3 | 申请日: | 200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冯飞;闫许;熊斌;王跃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B81B7/02;B81C5/00;B81C1/00;B81C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振甦 |
地址: | 20005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光型 红外探测器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光型红外探测器及制作方法,属于微电子机械系统领 域。
背景技术
以HgCdTe、Microbolometer为代表的传统红外探测器采用电学读出方式, 其芯片包含两部分:红外敏感阵列和信号读取电路,两部分集成在同一芯片 上,其技术复杂程度较高,导致这种红外探测器特别是当阵列规模比较大时, 成本较高。光学读出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红外探测技术,它基于双 材料效应或热光效应将红外辐射转化为可见光或近红外光图像,并采用成熟 的CCD或CMOS相机进行探测,其探测器芯片中只包含红外敏感阵列,不 需要信号读取电路,大大降低了探测器芯片的制作难度。这种新型的红外探 测器具有非致冷,探测灵敏度高,重量轻,能量消耗少等特点,更重要的是 其潜在的价格优势明显。
基于双材料效应的光学读出红外探测器(BM-IRD)以双材料梁为基本 结构单元,双材料梁受红外辐射将发生偏转,通常基于4F光学系统将可动 微镜的机械转角转化为可见光图像,从而实现红外探测,在这种技术方案中, 其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将是一个挑战(Yang Zhao,Minyao Mao,Roberto Horowitz,Arumava Majumdar and et al.Optomechanical uncooled infrared imaging system:design,microfabrication,and performance.Jounal of Microelectomechanical systems,vol.11,No.2,2002:136-146.)。基于热光效应 的光学读出红外探测器(热光型红外探测器,TO-IRD)是利用某些具有较高 热光系数的半导体薄膜,通过合适的膜系设计,使得每个像素都相当于一个 热可调谐薄膜滤光片,当含有被测目标温度分布信息的红外辐射经过红外光 学部分成像在TO-IRD上时,像素吸收红外辐射温度变化会引起材料折射率 的变化,导致像素对读出光反射率(透射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对读出光的 调制,即每个像素都相当于一个波长转换器,这些像素将被测目标的红外辐 射转化为CCD或CMOS相机易于探测的近红外光信号,最后通过已商业化 的CCD或CMOS相机进行探测。整个红外探测过程可概括为:红外吸收→ 温度变化→折射率变化→读出光调制→近红外光成像。与BM-IRD相比较, 在TO-IRD中无可动部件,相对降低了器件设计与制作难度,更为重要的是 其光学系统易于小型化。
就目前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只有RedShift System公司发表了TO-IRD 的研究结果(http://www.cndzz.com/tech/Article/cg/200604/5962.html)。他们以 透明导热基板为衬底,以热绝缘材料为牺牲层,以氮化硅/非晶硅为膜系材料, 设计并制作出了TO-IRD。在该方案中,支撑像素的隔热柱高度是由牺牲层 的厚度所决定的,一般而言,牺牲层厚度通常只有几微米厚,导致像素的隔 热柱不高,限制了像素隔热性能的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他们所制作的TO-IRD 的噪声等效温差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没有设计专门的红外吸收层,红外辐 射的吸收率偏低;另外在其器件的制作过程中尚未实现对器件的真空封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光型红外探 测器(TO-IRD)及其制作方法,这种红外探测器具有隔热性能好,红外辐射 吸收率高,在器件制作过程中实现对器件的真空封装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所述的TO-IRD中,采用特殊的隔热柱结 构和工艺设计,制作出具有较高高度、站立于硅衬底上的隔热柱,提高TO-IRD 的隔热性能;在像素膜系结构中,通过设计和制作专门的红外吸收层,提高 TO-IRD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率,且不影响它对读出光的调制功能;采用硅玻 璃键合或在真空中粘接红外滤光片,实现器件的真空封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93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