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惰性气体稀释下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9825.1 | 申请日: | 2009-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8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秦春华;张春雷;李雪梅;陈超;邵敬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7/22 | 分类号: | C07C47/22;C07C45/52;C07C49/17;B01J21/04;B01J29/40;B01J29/7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应云平;李生柱 |
地址: | 200137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惰性气体 稀释 甘油 脱水 丙烯醛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惰性气体稀释下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方法,具体地说,是在反应体系中通入惰性气体稀释原料使其在惰性气体气氛中,以氧化铝、酸性沸石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20~450℃、反应压力0.001~2.0MPa和液体空速0.5~50.0h-1的条件下,甘油直接脱水生成丙烯醛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醛主要由丙烯选择氧化反应来制备,但石油资源的枯竭及国际油价的高涨,已造成原料丙烯价格据高不下,增大了丙烯醛及其下游产品丙烯酸的生产成本。生物柴油作为绿色可替代能源,成为现今发展的趋势。以廉价的生物柴油副产甘油替代丙烯酸制得丙烯醛是一条绿色环保的化工工艺路线。
Ott和Watanabe等人曾报道了以硫酸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甘油脱水制备丙烯醛的方法,但该法必须在水的超临界状态下操作才能达到高转化率和选择性,反应条件苛刻,对设备的要求高,安全性差,缺少工业化前景。
固体酸催化甘油脱水工艺相比于上述工艺安全环保且可操作性强,因此,在固体酸催化方面也有很多专利报道,如专利FR695931和CN1034803C报道了涂有磷酸锂或磷酸铁的浮石催化剂,专利US5426249和CN 1034803C及WO 087084A2报道了氧化物如ZrO2/WO3、分子筛如HZSM-5、HY、磷酸负载型如磷酸/ZrO2和其他负载型如硫酸/ZrO2、Nafion/SiO2催化剂,其均可在温和的反应温度和条件下催化甘油脱水生成丙烯醛。但是,这些工艺的丙烯醛收率普遍较低,稳定性低,收率随反应时间快速下降,更重要的是,这些工艺均采用较低浓度的甘油水溶液为原料(一般原料中甘油含量仅为10-25wt%),因原料中水含量过大而在工业生产时导致能耗高,进而导致成本高。
专利CN101070276中描述了高活性、高选择性地制备丙烯醛的甘油脱水工艺,尤其是甘油脱水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甘油尤其是高浓度生物甘油脱水生成丙烯醛的反应工艺,反应采用氧化铝、酸性沸石为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和惰性气体气氛中发生。通过往反应体系中通入惰性气体使得反应原料得到稀释,从而可以采用高浓度甘油作为原料,降低了原料中的水含量及后处理中的废液处理量,进而降低了能耗,同时使得丙烯醛的选择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惰性气体稀释下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惰性气体稀释下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反应原料甘油经气化后在装填有氧化铝或酸性沸石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或流化床反应器中,在惰性气体稀释下直接脱水生成丙烯醛;其中惰性气体为氮气、氩气、氦气、低碳烷烃、合成气、CO2和水蒸气中任选一种或几种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气,惰性气体与甘油的摩尔比为100∶1~1∶100;反应原料甘油是工业甘油或生物柴油副产粗甘油溶液,溶剂为水、醇和脂肪酸酯中任选一或几种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物,甘油溶液中甘油的质量分数为20~100%;脱水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20~450℃、反应压力0.001~2.0MPa和进料液体空速为0.5~50.0h-1。
本发明中所述的惰性气体为氮气、甲烷、合成气、CO2和水蒸气中任选一种或几种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气,惰性气体与甘油的摩尔比为50∶1~1∶50。
本发明中所述的反应原料甘油溶液中甘油的质量分数为40~95%,溶剂为水、甲醇、乙醇、水与脂肪酸酯的混合溶液、或水与甲醇和脂肪酸酯的混合溶液中任选一种。
本发明中所述的氧化铝催化剂为大孔氧化铝,大孔氧化铝为γ-Al2O3、δ-Al2O3和θ-Al2O3中任选一种或几种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98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