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百草枯氯化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0191.1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75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03 |
发明(设计)人: | 田晓宏;李维华;卫一龙;严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213/22 | 分类号: | C07D213/22;C07D213/127;A01P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1515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百草 氯化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百草枯氯化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百草枯,化学名称为氯化-N-甲基吡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除草剂。生产氯化-N-甲基吡啶的方法有多种,目前主要是用草甘膦中的氯甲烷与吡啶反应生成,但是该方法生产周期较长,收率低下,氯甲烷同甲醇混溶,危险系数较大,不利企业生产,同时大量的甲醇也给企业回收增加了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节省氯甲烷用量,降低成本,提高收率的百草枯氯化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百草枯氯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吡啶和甲醇按重量比(1.4-1.5)∶(1.1-1.18)置于反应釜中,再开启搅拌装置,进行搅拌;
(2)将钢瓶中的氯代烷烃从反应釜底部通入到反应釜中,控制钢瓶出口压力为0.2-0.3MPa进行加成反应;
(3)开启蒸汽加热装置使反应釜的釜温升至53-55℃,继续通入氯代烷烃直到反应釜的釜压达到0.3-0.38MPa;
(4)在釜温53-60℃,釜压0.3-0.38MPa的条件下,保温4-6h,再将釜温降到30-35℃,泄压后向反应釜中通入惰性气体,将所得产物压入氯化槽即得产品。
所述的步骤(2)中的氯代烷烃包括一氯甲烷或二氯甲烷。
所述的步骤(3)中氯代烷烃的加入量与吡啶的重量比为(1.1-1.18)∶(1.4-1.5)。
所述的步骤(4)中的惰性气体包括氮气或氩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氯化反应时采用高温高压方法,合成时可以节约氯甲烷5%-10%;
(2)氯化物收率提高了5%-8%,从而降低了成本和能耗;
(3)缩短反应周期,提高车间设备利用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将吡啶1400kg和甲醇1100kg置于反应釜中,再开启搅拌装置,进行搅拌;
(2)将钢瓶中的一氯甲烷从反应釜底部通入到反应釜中,控制钢瓶出口压力为0.2MPa,进行加成反应;
(3)在反应釜自然升温速度减慢时,开启夹套蒸汽加热使反应釜的釜温缓慢升至53℃,继续通入一氯甲烷直到反应釜的釜压达到0.3MPa,一氯甲烷总的加入量为1100kg;
(4)在釜温53℃,釜压0.3MPa的条件下,保温4h,再将釜温降到30℃,泄压后向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将所得产物压入氯化槽,得到产品。
实施例2
(1)将吡啶1450kg和甲醇1140kg置于反应釜中,再开启搅拌装置,进行搅拌;
(2)将钢瓶中的一氯甲烷从反应釜底部通入到反应釜中,控制钢瓶出口压力为0.25MPa,进行加成反应;
(3)在反应釜自然升温速度减慢时,开启夹套蒸汽加热使反应釜的釜温缓慢升至55℃,继续通入一氯甲烷直到反应釜的釜压达到0.35MPa,一氯甲烷总的加入量为1200kg;
(4)在釜温55℃,釜压0.35MPa的条件下,保温5h,再将釜温降到35℃,泄压后向反应釜中通入氮气,将所得产物压入氯化槽,得到产品。
实施例3
(1)将吡啶1500kg和甲醇1180kg置于反应釜中,再开启搅拌装置,进行搅拌;
(2)将钢瓶中的二氯甲烷从反应釜底部通入到反应釜中,控制钢瓶出口压力为0.3MPa,进行加成反应;
(3)在反应釜自然升温速度减慢时,开启夹套蒸汽加热使反应釜的釜温缓慢升至55℃,继续通入一氯甲烷直到反应釜的釜压达到0.4MPa,二氯甲烷总的加入量为1180kg;
(4)在釜温60℃,釜压0.4MPa的条件下,保温6h,再将釜温降到35℃,泄压后向反应釜中通入氩气,将所得产物压入氯化槽,得到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佳辉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01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