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碳纤维/聚酰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0288.2 | 申请日: | 200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4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周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77/00 | 分类号: | C08L77/00;C08L51/06;C08K7/06;C08F25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创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宁芝华 |
地址: | 201209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马来 酸酐 接枝 改性 碳纤维 聚酰胺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碳纤维/聚酰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材料用于制作汽车保险杠。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复合材料的应用、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等新材料的不断开发,汽车外观及零部件塑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在提高汽车效能、美观及轻量化的市场需求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因此塑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由于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所以提高材料性能与零部件的质量,已是开发应用的当务之急。随着汽车用塑料由内饰件向结构件、功能件的发展和汽车负荷的增大,单一塑料已无法满足高应力件、高温件和外板等部件的使用要求,开发力学强度高、综合性能好、耐热性与耐久性优良、寿命长及可靠性好的功能型工程塑料已成燃眉之急。
汽车保险杠是TPE(热塑性弹性体)的重要应用领域,其中又以TPO(热塑性聚烯烃)为主。保险杠大多采用改性PP生产,由于改性PP的性能较佳,其应用的发展正在加快。塑料保险杠目前已占世界汽车塑料用料的90%以上,以改性PP为原料生产的保险杠具有易加工、成本低、质量轻和可回收等优势,PP塑料材料通过填充改性后,与原来汽车内装饰部件使用的PVC、ABS等塑料材料相比,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刚性,便于成型加工,特别有利于回收再利用。
聚丙烯(PP)属于非极性结晶性高聚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价格低廉、用途广泛而成为发展迅速的热塑性通用树脂。但是,当用作工业部件时其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通常不能满足要求,且易蠕变、尺寸稳定性差也限制了其应用。PP合金化是改善PP性能的有效途径。聚酰胺6(PA6)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损、耐化学腐蚀等特点,在高温、高低压和高速等极端环境下具有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将PP与PA6共混,可有效改善和提高PP的性能。PP与PA6体系是不相容共混体系,采用接枝物改善PP与PA6的相容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聚酰胺活性比表面积小、表面能低,在与聚丙烯共混时,往往因其与聚丙烯树脂界面的粘合性差而影响其使用性能,因而提高两相的共混兼容性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主要应用phathalic anhydride-terminated PSU(PSU-PhAH)、melt radical grafting with glycidylmethacrylate(GMA)、maleated ethylene-propylene-diene copolymer(EPDM-graft-MAH)等来改善聚酰胺与聚丙烯的界面结合力,以提高聚酰胺与聚丙烯的的综合性能,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聚酰胺与聚丙烯的界面结合性能,但达不到理想的兼容效果。因此,有必要采用有效的改性方法对其进行改性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聚酰胺与聚丙烯的兼容性。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比模量高、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特性,在航天器结构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碳纤维是增强体,为主要的承力结构,树脂基体起连接纤维和传递载荷的作用,可以传递和承受剪切应力,承受垂直于纤维的拉伸和压缩载荷,并保护纤维不受损伤和腐蚀。研究表明,碳纤维在未经表面处理前,其活性比表面积小,边缘活性碳原子数目也少,表面能低,接触角大,表面呈现出憎液性,致使其与树脂基体粘结不良。未经表面处理的碳纤维与基体材料的粘结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复合材料潜在的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碳纤维/聚酰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材料用于制作汽车保险杠,其目的在于克服聚丙烯与聚酰胺之间兼容性差的问题,本发明采用马来酸酐接枝的方法对聚丙烯进行表面接枝改性处理,可以改善聚酰胺/聚丙烯(PA6/PP)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兼容性能,制备出具有更加优异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可以适用于汽车保险杠材料。
一种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碳纤维/聚酰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A)采用马来酸酐溶液浸泡聚丙烯,将聚酰胺6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分别在90℃和50℃下真空干燥10h,然后与碳纤维混合,并于245℃下熔融共混,挤出造粒;
B)将A)中所得共混物粒料在85℃下干燥12h后注射成型,注射温度为200—250℃,注射压力为50—90MPa,注射时间为2—10s,注射速率50—80g/s,制备标准试样用于力学性能测试。
所述的碳纤维的重量百分比为混合粉料的10~20%。
所述马来酸酐溶液的组分重量百分比为:马来酸酐:10—20%、乙醇:70—85%、乙二胺四乙酸:5—10%。
所述的聚丙烯为热塑性聚丙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未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02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