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公路隧道采用中间风井集中排放废气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0828.7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5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蒋卫艇;郑晋丽;奚峰;汪雄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03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路 隧道 采用 中间 集中 排放 废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隧道通风消防类,具体是涉及一种公路隧道采用中间风井集中排放废气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公路隧道中,行驶的车辆会不断排放有害废气和烟尘,由于隧道集中了一定长度的汽车排气,当隧道峒口有居民时,隧道废气不允许在峒口集中排放。因此,城市隧道在出峒口设有废气集中排放风井,使隧道多数废气通过风井集中排放,减少对峒口附近环境的影响。
在隧道出峒段排风井选址中,特别是在城市内,往往受各种条件限制,如景观、居民强烈反对、规划等种种原因,很难选到合适的井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公路隧道采用中间风井集中排放废气的装置,该装置适用于双孔单向行车公路隧道,通过在上述隧道内设置迂回风道和射流风机使隧道空气形成理想的气流循环,并在气流循环路线中设置集中排风井进行废气的排放。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公路隧道采用中间风井集中排放废气的装置,所述的公路隧道包括上行隧道和下行隧道,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迂回风道、集中排风井,其中所述迂回风道连通上、下行隧道,并位于所述上、下行隧道的靠近峒口位置,所述集中排风井设置于所述上、下行隧道的内部。
所述上、下行隧道的靠近出峒口位置分别设置有射流风机。
所述集中排风井沿隧道内气流循环路线均匀、对称分布。
所述集中排风井处紧邻设置有集中新风井。
所述集中新风井沿隧道内气流循环路线均匀、对称分布。
所述集中排风井和集中新风井设置在所述上、下行隧道的中部。
所述集中排风井井口位于集中新风井井口的上方,两者之间的高差不小于5m。
本发明的优点:解决公路隧道,特别是城市隧道集中排风井选址困难的难题,扩展了风进选址范围,拓展了隧道通风排气方式,提高风井设置困难地段隧道建设的可行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所示,标号1-12分别表示:上行隧道1、下行隧道2、迂回风道3、射流风机4、集中排风井5、集中新风井6、风机7、上行隧道出口8、上行隧道入口9、下行隧道出口10、下行隧道入口11、隧道内气流循环路线12。
如图1所示,公路隧道为双孔单向行车公路隧道,包括上行隧道1、下行隧道2、两个迂回风道3和排气系统。
迂回风道3位于上行隧道1和下行隧道2之间靠近两个峒口的位置,具体的说即在上行隧道出口8和下行隧道入口11之间设置迂回风道3;在上行隧道入口9和下行隧道出口10之间设置迂回风道3,迂回风道3的两端分别连通上行隧道1和下行隧道2。
排气系统包括集中排风井5和集中新风井6,集中排风井5和集中新风井6分别设置在上行隧道1和下行隧道2的中段。集中排风井5通过设置在其中的风机7来机械排放废气,集中新风井6通过设置在其中的风机7来机械输送新鲜空气。为降低成本,集中新风井6和集中排风井5可共建在一个井中,即二者紧邻、并行设置。同时,为避免集中新风井6直接吸入集中排风井5所排放废气,集中排风井的井口应位于集中新风井井口的上方,两者之间的高差不小于5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远离集中排风井5的井口。
上行隧道出口8处设置有一组射流风机4,下行隧道出口10处设置有一组射流风机4。射流风机4在正常通风的状态下向隧道内鼓风。
为达到良好循环的效果,迂回风道3的宽度和射流风机4的功率应根据上行隧道1和下行隧道2之间的间距、隧道车流密度、隧道的坡度、隧道自然通风状况等参数选择。迂回风道3的位置尽可能的靠近隧道的峒口,以保证隧道内气流循环的效率。
如图1中隧道内气流循环路线12所示,上行隧道1内空气在上行隧道出口8处受到射流风机4作用,之后延迂回风道3回流至对侧的下行隧道2中,继续沿下行隧道2中车流行至下行隧道2中部的集中排风井5排出,同时在该处通过集中新风井6机械送入新鲜空气;送入的新鲜空气沿车流活塞作用下流动至下行隧道出口10处,在该处射流风机4的作用通过迂回风道3返回上行隧道1,如此循环。
在隧道过长时,可以增加集中排风井5和集中新风井6数量来达到正常排放废气的效果,其隧道内空气循环、排烟的原理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08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