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控开关式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衍射分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1232.9 | 申请日: | 200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1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高洪跃;刘建华;戴海涛;尹德金;浦海辉;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1334 | 分类号: | G02F1/1334;G02F1/133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 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关 全息 聚合物 分散 液晶 衍射 分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分束器。
背景技术
分束器是基本的光学元件之一,在光学互联、图像处理、精密测量、光计算、光盘存储、及光电转换等光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光学分束器是利用折射-反射系统,经过多次折射和反射实现光分束。这种分束系统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大、能量损耗多、均匀性差,而且高功率下系统中的镀膜易损坏等缺点,无法满足光学系统小型化、集成化和高效化的要求。
电控开关式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衍射分束器是利用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的Raman-Nath衍射实现光学分束,既可以对携带信息的光束进行分束,又解决了分出光束的偏振性问题。这种衍射分束器不仅克服了传统分束器在构造上的许多缺陷,而且大大提高了各项性能。另外,采用直流电压控制分束的开关状态,使这种分束器应用更加灵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衍射效率高,输入光束可携带信息、输出光束偏振性好,可满足光学系统小型化、集成化和高效化的要求的光学分束器。
本发明提出的光学分束器是采用直流电压控制开关、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高阶衍射实现的光学分束器。
首先,按质量百分比计,将25%-45%的单体(如二羟甲基丙烷三丙稀酸脂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稀酸脂单体、四羟甲基丙烷三丙稀酸脂单体或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单体等)、5%-15%的交联剂(如N-乙烯基吡咯烷酮或六羟甲基三聚氰胺等)、1%-2%的光引发剂(如N-苯基甘氨或偶氮苯等)、0.3%-0.9%的光敏剂(如四氯四碘荧光素钠、甲基红或罗丹明等)和30%-60%的向列液晶(如正戊基氰基联苯液晶、腈基二联苯或三联苯混合液晶等)混合均匀,总量满足100%,将混合物填充到两ITO玻璃基底之间制成厚度为几十微米(一般为20-60微米)的聚合物液晶薄膜;然后,利用两激光束以一定角度(角度范围:0.5-10度)耦合形成的干涉光场对聚合物液晶薄膜进行曝光,曝光时间在5-8秒(与厚度有关,厚度越厚曝光时间越长)。为得到较高的衍射效率,曝光时间既不可过短也不可过长。光强分布不均匀的干涉条纹促使薄膜内部发生光致聚合和相分离形成折射率周期性调制,即在聚合物液晶薄膜内形成Raman-Nath型永久光栅,曝光过程不需在薄膜上加任何电压。曝光后的全息聚合物液晶薄膜在入射光束照射下发生Raman-Nath衍射产生多级衍射光束输出,各输出光束的偏振态与入射光束相同,相邻出射光束的夹角近似相等,各输出光束在距光栅相等距离处的波前形态相同。而且在输入光束携带信息,如图像等情况下,也可成功分束。该分束器的开关状态由低直流电压控制:在两玻璃基底无外加电压条件下,分束器产生高阶衍射,输入光束被分束为多束输出,即分束器为开状态;在两玻璃基底加载直流电压(2~4V/μm)条件下,分束器不发生衍射,输入光束沿原路透射输出,即分束器为关状态。
本发明采用Raman-Nath衍射实现多束出射光分束,对聚合物液晶薄膜曝光的激光束夹角要严格小于10度,因为此薄膜可以记录Bragg光栅。一般用Q值来区分Bragg衍射和Raman-Nath衍射,Q=2πλL/nΛ2,Q是无量纲量。其中λ是写入光波长,n为折射率,L为光栅厚度,Λ为光栅间距。当Q>1时,出现Bragg衍射;当Q<1时,出现Raman-Nath衍射。在曝光角较大情况下,薄膜中形成的光栅为Bragg光栅,其衍射形式也是Bragg型,不会产生高阶衍射,只有两束光输出。另外,本分束器出射的衍射光束的衍射角与曝光激光束夹角存在一定关系,关系式可写为sinθm=2mnλpsinθ/npλ-sinθp,其中θm为第m阶衍射角,θ是入射角,n和np分别是薄膜在记录光波长和入射光波长的折射率,λ和λp分别是记录光和入射光波长,而θp是入射光束的探测角。所以根据上述关系可在满足Raman-Nath衍射条件下调整曝光光束夹角,制作出满足输出光束角分布要求的多光束分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12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控液压驻车制动系统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动力制动组件的装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