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胃泌素在抑制胃肠肿瘤细胞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1821.7 | 申请日: | 2009-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0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傅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38/22 | 分类号: | A61K38/22;A61P35/00;A61P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20002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胃泌素 抑制 胃肠 肿瘤 细胞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理学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胃泌素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胃癌是在每年的新发病例中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在第四位,而在所有因肿瘤导致死亡原因中排第二位,大约每年有1000000胃癌病例并且每年超过850000死亡,而且胃癌的早期诊断困难,5年生存率只有20%。关于胃癌的发生机制近年来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基因突变等。胃泌素是一种多肽激素,主要由胃肠道G细胞分泌,与胃泌素受体特异性结合,大量研究表明,胃泌素不仅具有刺激胃酸分泌和对胃肠粘膜的营养作用,胃泌素还影响胃肠肿瘤的生长,胃泌素一直被认为是诱发肿瘤的重要因素。
所有的药物几乎都有双重性(既治病也致病,关键在浓度)。以前的研究发现胃泌素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忽视了实验中使用的10-7mol/L几乎是生理情况下胃泌素浓度的1000倍,不能客观反映其生理作用,且初期的诱导作用并不一定表示在延长作用时间时作用效果不发生改变。另外胃体癌时由于胃泌素的靶细胞(泌酸细胞)被破坏,胃酸分泌减少,机体反馈性大量分泌胃泌素(目前认为的最重要的胃酸调节因子),大大超出生理浓度,因此具有诱发肿瘤的作用。但在胃窦癌时,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被破坏,胃泌素低于生理水平,其抑制胃窦癌组织中AE1和p16的功能大大削弱,促进胃窦癌发生和进展。
本实验室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阴离子交换蛋白1及其基因作为靶标在制备治疗消化道肿瘤药物中的应用(专利号:2006100249109,公开号:CN1861190)公开了阴离子交换蛋白1与肿瘤抑制蛋白p16相互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只表达在红细胞膜的阴离子交换蛋白1(AnionExchanger 1,AE1)在胃癌出现高频率表达,AE1通过与p16直接相互作用扣押后者于细胞浆,使之不能入核,诱发肿瘤,同时p16在胃癌时高表达于细胞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胃窦癌AE1和p16的表达明显高于胃底或胃体癌,并与胃癌的进展、浸润和低生存期显著相关。
本实验室进一步研究发现,基础和临床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种表达与胃泌素的水平相关:胃泌素显著下调胃癌细胞p16的表达,胞浆内p16减少使AE1蛋白稳定性下降而降解。最新的研究发现,胃窦癌发生时,由于G细胞破坏,血浆胃泌素水平下降,而胃泌素的减少导致两种重要的胃癌标志性分子——AE1和p16异常表达,诱发胃癌发生。
目前在市场上有五肽胃泌素注射液和片剂,主要的药物作用为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及内因子的分泌,其促胃酸分泌作用相当于内源性胃泌素的1/4,可持续10~40分钟。主要的适应症为胃酸分泌机能的检查,用法是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一次6μg/Kg,或按此量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直接利用胃泌素抑制肿瘤细胞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胃泌素(H-pGlu-Gly-Pro-Trp-Leu-Glu-Glu-Glu-Glu-Glu-Ala-Tyr-Gly-Trp-Met-Asp-Phe-NH2)在抑制胃肠肿瘤细胞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胃泌素抑制胃癌标志分子阴离子交换蛋白1和p16的表达。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提供胃泌素抑制胃肠肿瘤细胞的浓度:10-10mol/L~10-7mol/L。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提供胃泌素抑制胃肠肿瘤细胞的优选方案:浓度为10-10mol/L时,作用时间为10天以上。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提供胃泌素抑制胃肠肿瘤细胞的另一个优选方案:胃泌素的浓度为10-7mol/L时,作用时间为7天以上。
本发明是基于发现胃癌靶基因阴离子交换蛋白1与肿瘤抑制蛋白p16相互作用,诱发胃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一定浓度范围的胃泌素抑制胃癌标志分子AE1和p16的表达,提示可应用于抑制胃肠肿瘤细胞中,而传统理论认为胃泌素诱导肿瘤细胞增殖,提示可通过调整胃泌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来寻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胃泌素最佳剂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18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比色法迅速定位气管导管的装置
- 下一篇:肝细胞核因子4α治疗慢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