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1955.9 | 申请日: | 2009-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5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李芃;仇中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7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围护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领域,涉及一种围护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双层皮围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因为玻璃幕墙具有视觉通透性高、华丽、美观等优点,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玻璃幕墙的光热性能与普通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有相当大的差别,普通的玻璃幕墙能否达到隔热保温的目的,一般的呼吸幕墙是否真的节能还存在疑问。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幕墙能真正实现上述隔热保温、节能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普通玻璃幕墙隔热保温性能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可以更有效的阻挡太阳得热直接进入室内,加强外窗的隔热保温效果,具有隔热保温好、通风量大等优点,同时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该双层皮围护结构包括外层的光电玻璃和内层的建筑物常规墙体,两层之间形成空气夹层,双层皮围护结构的上部设有排气口,下部设有吸气口。
进一步,该光电玻璃为透过率较低的非晶硅光伏玻璃,其由前后基板玻璃与中间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膜压制而成。
该吸气口设于双层皮围护结构上与建筑物底层相应的位置,排气口则设于双层皮围护结构上高于建筑物顶层的位置。
该吸气口和排气口设置有比例调节式电动阀门,其控制信号来自于安装于屋顶上的风向传感器。
该吸气口设于双层皮围护结构的外层,由通风百叶形成。
该排气口设于双层皮围护结构的内外两层的对应位置,由通风百叶形成。
该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膜还与蓄电池相连发电。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可以更有效的阻挡太阳光热直接进入室内,加强外窗的隔热保温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本发明既降低空调冷、热负荷,降低建筑物能耗,达到节能的功效,又可以发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冬天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新型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示意图,围护结构上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分通风百叶为排气口1,中间部分包括外层光电玻璃2和内层常规墙体(窗)3及空气夹层4,下部分通风百叶为吸气口5,可保证空气在中间双层皮围护结构中流动。
本发明的围护结构安装于建筑物上时,上层的排气口1高于建筑物顶层,围护结构的前后两侧都开有排气口1;中间由外层光电玻璃2和内层常规墙体3内外两层围护结构构成,外层的光电玻璃是透过率较低的非晶硅光伏玻璃,这种光伏玻璃由前后基板玻璃与中间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膜压制而成,透过率比较低,可以更有效的阻挡太阳光热直接进入室内,所以比一般玻璃幕墙的太阳透过光热更低,可以降低夏季空调负荷;下层的吸气口5设置于建筑物的底层。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下部吸气口5和上部排气口1设置比例调节式电动阀门,其控制信号来自风向传感器,风向传感器安装在屋顶上,直接将测得的风向信息传给电动阀门,电动阀门直接根据风向动作。可以根据风向信号确定开启与关闭状态,这种特殊设计的吸气口和排气口保证最大限度的利用风压和热压作用,增强烟囱效应,加强通风效果。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发明发明,其通过电线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膜与蓄电池连接蓄电,这些与常规建筑光电一体化技术一样,故不赘述。
具体应用于建筑物时,本发明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一般设置在高层建筑的南向(也可设置在西向,此处以南向为例);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的吸气口设在高层建筑的底层,方向朝南;光伏双层皮围护结构的排气口设在高层建筑的屋顶平面以上某高度,南向和北向均设置排气口;进气口和排气口设置比例调节式电动阀门,控制信号来自风向传感器;在夏季、春季和秋季,若为南向风(南风、东南风、西南风),进气口的电动阀门全开,北向排气口的电动阀门全开;若为北向风(北风、东北风、西北风),进气口的电动阀门全开,北向排气口的电动阀门关闭,南向排气口的电动阀门全开。在冬季,吸气口和排气口的电动阀门关闭。
以上描述是为便于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本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对于本发明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19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