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锚浸没式生态滤床及其原位净化微污染地表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2121.X | 申请日: | 200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5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徐亚同;何国富;席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C02F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筱梅 |
地址: | 20024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浸没 生态 及其 原位 净化 污染 地表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自锚浸没式生态滤床及其原位净化微污染地表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生态滤床是利用弹性填料或组合填料巨大的比表面积,使微生物生长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从而起到生物过滤和生物转化作用。它可以被用于就地强化净化微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地表水。但是传统的生态滤床其表面积不够大,微生物及藻类的着床不容易,并且采取固定安装,柔性较差,影响水体通航,抗风浪能力也较差,使净化水质的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自锚浸没式生态滤床及其原位净化微污染地表水的方法,其生态滤床具有接触氧化填料支架比表面积大,有很高的生物量,其方法具有净化速度快,效率高,抗水力负荷冲击,投资少等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锚浸没式生态滤床,该滤床包括立体矩形框架、平行绳(尼龙绳或其他材质绳索)、接触氧化填料及生物膜,平行绳为数根且对应设置于立体矩形框架上表面及下表面,接触氧化填料绑扎于上表面及下表面平行绳之间,生物膜附着于接触氧化填料表面;锚定重物连接于立体矩形框架底部。
所述立体矩形框架以毛竹或低密度材料制成,其上绑扎有接触氧化填料,如弹性填料、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或组合填料。
所述自锚浸没式生态滤床不包括锚定重物其整体密度低于水的密度,需要靠锚定重物进行锚定;锚定重物的重量根据工作现场的水流流速进行调整。
一种原位净化微污染地表水的方法,该方法是将上述自锚浸没式生态滤床放置于需进行净化的水体中,锚定重物锚定于河(湖)床底部,使该床浸没并悬浮在水体中,其床体顶端距离水面高度为0.5~1.5m,生态滤床的底部不接触河(湖)床底部。
将锚定重物解开后,不含锚定重物的生态滤床可以方便地移动,并可重新锚定到其他需要净化的水体。
本发明具有接触氧化填料支架比表面积大,有很高的生物量,净化速度快,效率高,抗水力负荷冲击;如果水中溶解氧较高,可以满足接触氧化填料支架上生物的生长要求,则不需要曝气,无动力消耗;接触氧化填料支架填料具有很大的空隙,适合于河道水体的水动力学条件,不影响水流速度,不影响排涝行洪;施工速度快,无土方工程,投资少;床体可模块化,在实施现场进行灵活安装;安装完成后,水生动物起到了清除老化生物膜的作用,基本无需后期管理,管理维护方便;床体安装在水下,不影响景观,对无航运功能的引水河道无景观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滤床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滤床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本发明滤床包括立体矩形框架5、平行绳2、接触氧化填料6及生物膜4,平行绳2为数根且对应设置于立体矩形框架5上表面及下表面,接触氧化填料6绑扎于上表面及下表面平行绳2之间,生物膜4附着于接触氧化填料6表面;锚定重物3连接于立体矩形框架5底部,采用绳索连接;立体矩形框架5以毛竹或低密度材料制成,其上绑扎有接触氧化填料6,如弹性填料、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或组合填料;其低密度材料包括:木头、封口的PVC或UPVC管等。自锚浸没式生态滤床不包括锚定重物3其整体密度低于水的密度,需要靠锚定重物3进行锚定;锚定重物3的重量根据工作现场的水流流速进行调整。
本发明净化水的方法是将上述自锚浸没式生态滤床放置于需进行净化的水体中,锚定重物3锚定于河(湖)床7底部,使该床浸没并悬浮在水体中,其床体顶端距离水面8高度为0.5~1.5m,生态滤床的底部不接触河(湖)床7;将锚定重物3断开连接后,不含锚定重物3的生态滤床可以方便地移动,并可重新锚定到其它需要净化的水体。
本发明的床体是一种为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甲壳动物等提供生长条件的设施。在床体上设置高比表面积的接触氧化填料,使大量参与污染物净化的微生物生长在填料上形成粘液状的生物膜;由于生物膜固着在填料上生长而不随河水流走,因此单位体积的水体中生物数量提高几个数量级。河水流过床体时,河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填料上的生物膜上的异养细菌吸附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河水中的有机氮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迅速转化为氨氮,氨氮被生物膜上硝化细菌氧化为硝态氮,硝态氮则可通过生物膜的反硝化脱氮作用而得到去除,可有效降低河水中的总氮;河水中所含的磷,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磷酸盐和固体颗粒物中所含的磷,二者均可以被生物膜中微生物吸附、吸收和利用,而且床体中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通过分泌生物黏液和滤食作用,可加速河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的沉淀和去除,进而有效降低氨氮。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可被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浮游甲壳动物和鱼类等吞食,使生物膜得到及时的更新。水生动物还可捕食浮游生物,这样就形成了一整条食物链(网),河水中污染物得到彻底的分解和转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21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化石燃料燃烧后的产品及残质加工处理的工艺
- 下一篇:一种滚筒式磨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