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联合热管驱动吸附制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2740.9 | 申请日: | 2009-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2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威;杨瑞;孙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27/00 | 分类号: | F25B27/00;F24J2/34;F24J2/48;F25B17/08;F28D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01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抛物型 太阳能 集热器 联合 热管 驱动 吸附 制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采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的是一种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联合热管驱动吸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吸附式制冷循环不能连续制冷,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差,吸附、解吸所需时间长,循环周期长,系统调节滞后时间长,制冷功率小,制冷系数小,能量利用率低等缺点外,还存在特有的两大缺陷:其一,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循环一般不能连续制冷,而且循环周期很长,一般达24小时,晚上制冷也不符合空调用能规律,大大限制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应用;其二,太阳能是低品位能源,且不能持续供能,目前的太阳能集热技术难以保证高温而稳定的驱动热源,因此系统需要较低的驱动温度。当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还很不成熟,只有少数用于制冰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样机面世,离实用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要推动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实用化进程,关键在于:提高集热温度降低系统驱动温度,有效实现连续制冷,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缩短循环周期,提高制冷量和制冷系数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上述集热效率不高,制冷量小,制冷系数低,所需集热面积较大、占用较多空间等缺点,而提供一种充分利用热管中工作流体的相变潜热,从吸附床的内部对吸附剂进行加热,使其具有更好的解析效果,以提高系统集热性能和制冷性能的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联合热管驱动吸附制冷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联合热管驱动吸附制冷装置,它包括由吸附床、冷凝器、氨液储液器、蒸发器依次连接组成的冷凝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和高效热管,所述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通过热管连接吸附床,与吸附床进行热传递。
所述热管分为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套在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上的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内,所述冷凝段上安装有向吸附床散热的翅片。
所述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外表贴有一起到宽带减反射作用的一层纳米多孔SiO2薄膜。
所述吸附床为内置活性炭多孔介质层的滚筒型吸附床。
所述热管插入到吸附床内部。
所述热管为一中空金属管,在所述中空金属管的管外壁上套有毛细芯,所述毛细芯与中空金属管的内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热管蒸发段表面套有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外管壁贴有一层纳米多孔SiO2薄膜起到宽带减反射作用,汇集的辐射能转化为热能,对热管蒸发段的中空金属管内的工作流体进行加热,使其蒸发,同时压力升高,驱动蒸汽向热管的冷凝段移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设置断面呈弧状的聚光反射,不但提供了充分利用光能的可能,而且,汇聚的辐射能提高热管内部的能流密度,使热管冷凝端的输出温度提高。
所述热管插入到吸附床内部,利用工作流体潜热从吸附床内部对其供热,使其传热效率和解析效果大大提高,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制冷效率、制冷量和COP。
本发明利用高效抛物型太阳能集热器和高效热质传递热管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工作流体潜热,从吸附床的内部对吸附剂进行加热,使其具有更好的解析效果,同时,在热管冷凝段安装翅片,使其散热能力增强,传热效率大大提高。跟传统的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吸附式制冷系统相比,在同样的给定参数条件下,该系统有着更高的集热效率、更大的制冷量和COP。同时,该系统不需要液泵,没有任何运动部件,运转安静,无污染,且占地面积更小,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27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