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陶瓷膜控制释放氧化剂催化氧化零价汞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2886.3 | 申请日: | 200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0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晏乃强;郭永福;乔少华;瞿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64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陶瓷膜 控制 释放 氧化剂 催化 氧化 零价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境及化工技术领域的催化氧化方法,特别是一种多孔陶 瓷膜控制释放氧化剂催化氧化零价汞的方法。
背景技术
燃煤是造成汞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继SO2及NOx之后,汞逐渐成为必须 加以控制的大气污染物。烟气脱汞是控制燃煤汞排放的主要途径。汞在烟气中常 以颗粒态汞(HgP)、气态二价汞(Hg2+)及气态零价汞(Hg0)三种形态存在。 其中,Hg0占烟气中总汞的20~80%,其含量主要与燃煤中氯的含量有关。前两 种形态的汞相对容易治理:颗粒汞可通过除尘装置去除;气态二价汞易溶于水, 可被湿式脱硫装置(WFGD)有效去除;而Hg0易挥发、难吸附、难溶于水,去除 非常困难,且其可在大气中长期稳定存在,并可扩散转移,由此造成全球汞污染。 我国燃煤汞含量偏高而氯含量偏低,导致烟气中Hg0含量偏高,增加了治理难度。
目前,国内外仍缺少成熟的烟气脱汞技术。在已探索的烟气脱汞技术中, 针对活性炭喷射法(ACI)的研究最为广泛,在美国已被广泛使用,该方法能有效 脱除Hg2+,但是对Hg0效果不佳,且存在运行费过高、影响飞灰品质等问题; 利用WFGD装置同时脱汞的方法也广受重视,由于WFGD装置在国内外日益普 及,因此利用其脱汞是最为经济的途径。研究表明,WFGD装置对气态Hg2+有 很高的吸收效率,但对烟气中的Hg0基本没有去除作用。因此,Hg0的处理已成 为当前脱汞技术中的难点。
将烟气中的Hg0转化为易去除的Hg2+,已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治理Hg0的 有效途径,其中借助于适当氧化剂氧化Hg0的方法最受关注。目前的研究方向主 要有:烟气自有HCl氧化和外加氧化剂氧化。烟气自身所含的微量HCl,在适当 催化剂的作用下对Hg0有一定的氧化能力,但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Hg0含量高 的烟气其HCl含量往往很低,在此情况下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低HCl 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投加外加氧化剂。将溴(Br2)作为氧化剂负载在活性炭上,再将 载溴活性炭喷入烟气中对Hg0进行吸附氧化,该法可使Hg0的脱除率显著增加, 然而,此方法仍使用活性炭,无法克服常规ACI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也可将Cl2或Br2直接喷入烟气中,利用飞灰的催化作用氧化Hg0,此时Hg0的氧化以飞灰 的催化反应为主,对含尘浓度低的烟气,该法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尽管 Hg0在烟气中含量低,但为了保证氧化速率和效率,需加入较多的氧化剂(约 10ppm),然而烟气中的SO2与氧化剂间的吸附竞争作用较明显,由此导致大多 氧化剂未被利用(利用率<0.5%),并随烟气流失而浪费。此外,烟气中飞灰自身 的催化活性有限,仅依赖飞灰的催化作用并不理想。基于上述分析,若能通过一 定的化学处理方法,将气态零价汞高效经济地催化氧化成二价汞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28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