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巾材料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3210.6 | 申请日: | 200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6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靳向煜;姜雯;郭莎莎;梁艺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H1/46 | 分类号: | D04H1/4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62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湿巾材料的制造方法,属于湿巾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湿巾产品多采用水刺非织造材料。水刺非织造材料具有质地柔软、手感舒适、悬垂性好、无化学粘合剂、透气性好的优点以及其生产速度快、产能高的优势。但是,目前中国水刺非织造工艺中主要以粘胶和涤纶为原料,不可降解,马桶水流无法冲散,处理不便,手感较差。
干法造纸技术又称浆粕气流成网技术,是以木浆纤维为主要原料,通过气流成网及不同固结方式生产非织造布的一种新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使用的纤维接近造纸,其产品称为膨化芯材及无尘纸等。原料大多为,根据产品的需要可加入高吸水纤维或双组份纤维。但强度较低,多用于卫生材料的吸水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一定强度、可在水中分散、环保的新型湿巾材料的制造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湿巾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先将粘胶纤维和木浆纤维分别开松后置于精粉碎机中以重量比25-45∶55-75混合,粉碎后混合纤维的长度为3-6mm,将混合纤维采用干法造纸制成纸幅后水刺加固,再烘干得到湿巾材料。
所述的干法造纸步骤具体为:将混合纤维输送到成型器上的筛鼓里,在温度为23-30℃、湿度为60-75%的条件下经过筛鼓与钉棍相反方向的速度分别为40-150m/min和100-500m/min的搅拌后,将混合纤维在成形网下的真空抽吸作用下,穿过筛鼓上的椭圆型孔吸附到成形网上形成纸幅,所述成形网下的真空度0.16-0.21mbar。
所述的水刺加固步骤具体为:将纸幅经过过渡网传递到水刺机上,先进行预湿,再进行三道正反面水刺加固,其中,预湿时采用的水刺压力为30-60bar,输网帘或转鼓速度为40-300m/min,第一道水刺压力为40-80bar,第二道水刺压力为45-90bar,第三道水刺压力为45-120bar,每一道水刺加固采用的输网帘或转鼓速度均为40-300m/min。
所述的烘干步骤具体为:经过过渡网将水刺加固的纸幅传递至烘干机热箱网上,其中,热箱网温度为80-160℃,烘干机的线速度为40-300m/min。
本发明与传统的湿巾材料的制造方法相比,有如下的优点:
1)本发明采用的原料是纤维和粘胶纤维,降低原材料成本;
2)产品手感柔软,可降解,在水中可分散,处理方便,优质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先将粘胶纤维和木浆纤维分别开松后置于精粉碎机中以重量比25∶75混合,由分离机将混合纤维输送到成型器上的筛鼓,在温度为23℃、湿度为60%的条件下经过筛鼓与钉棍相反方向速度分别为40m/min、100m/min的搅拌后,将混合纤维在成形网下的真空抽吸作用下,穿过筛鼓上的椭圆型孔吸附到成形网上形成纸幅,所述成形网下的真空度为0.16mbar。
将纸幅经过过渡网传递到水刺机上,先进行预湿,再进行三道正反面水刺加固,其中,预湿时采用的水刺压力为30bar,输网帘或转鼓速度为40m/min,第一道水刺压力为40bar,第二道水刺压力为45bar,第三道水刺压力为45bar,每一道水刺加固采用的输网帘或转鼓速度均为40m/min。
经过过渡网将水刺加固的纸幅传递至烘干机热箱网上,其中,热箱网温度为80℃,烘干机的线速度为40m/min。
将烘干后的纸幅分切、卷绕、入库。
实施例1的湿巾材料性能测试如下:
克重:30g/m2
厚度:0.27mm
拉伸断裂强力:纵向27N/5cm,横向5N/5cm
纵/横向断裂强力比为:5.4
断裂伸长率:纵向14%,横向:100%
吸水率:2470%
液体穿透时间:1.02s
透气率:2138%
实施例2
先将粘胶纤维和木浆纤维分别开松后置于精粉碎机中以重量比45∶55混合,由分离机将混合纤维输送到成型器上的筛鼓,在温度为30℃、湿度为75%的条件下经过筛鼓与钉棍相反方向速度分别为150m/min、500m/min的搅拌后,将混合纤维在成形网下的真空抽吸作用下,穿过筛鼓上的椭圆型孔吸附到成形网上形成纸幅,所述成形网下的真空度为0.21mba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3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