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刻蚀硅的反应离子刻蚀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3598.X | 申请日: | 2009-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28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崔在雄;安东炫;李柯奋;吴万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12 | 分类号: | C23F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王洁 |
地址: | 201201 上海市浦东华东路5***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刻蚀 反应 离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制造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反应离子刻蚀(Reactive IonEtching,RIE)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刻蚀硅的反应离子刻蚀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域中,经常需要在硅衬底或者其它硅材料上构图刻蚀形成孔洞,现有技术中,通常都是采用干法的RIE刻蚀技术、通过含F元素的气体产生F等离子(Plasma)来刻蚀硅材料,例如,在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和3D封装技术等领域,通常需要进行体硅刻蚀形成深度达到几百微米的深硅通孔(Through-Sil icon-Via,TSV),深硅通孔的刻蚀采用SF6和O2的混合气体来刻蚀。
现有技术反应离子刻蚀硅的方法过程中,一般都在含F气体中加入另外一种用于与硅反应形成钝化层(Passivation)的气体,如CO2、CO、O2、N2等,这是为了等离子刻蚀硅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各项异性特性;以与硅反应形成钝化层的气体是CO2为例,产生的氧等离子和C等离子可以分别和硅孔洞的硅反应生成薄层的SiC或者SiO2钝化层,同时产生的F等离子在大功率条件下垂直轰击底部的钝化层或Si,可以对孔洞底部的Si形成快速刻蚀,而在孔洞的侧壁,F等离子没有垂直方向的动能的作用,F等离子对钝化层的刻蚀速率很慢,因此,在整个刻蚀过程中,横向刻蚀速率慢,具有良好的各向异性的特点。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反应离子刻蚀硅的气体流量控制方法示意图。如图1所示,等离子反应刻蚀的机台MFC(Mass Flow Control,大流量控制器)控制气体流量,刻蚀开始时,功率设定在预定值,MFC控制同时向腔体中通入CO2和SF6,刻蚀过程中,CO2和SF6分别保持预订的流量,刻蚀结束时,关断功率,同时,MFC控制停止向腔体中通入CO2和SF6。以上过程中,CO2和SF6的气体流量是同时导通或者同时关断的。
然后,我们发现,采用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TSV刻蚀时,会具有明显的底切(Undercut)效应和碗形效应(Bowing),这些都是由于对侧壁的横向刻蚀造成的。进过分析,进一步发现,如图1所示,在T1时刻关闭气体流量时,等离子并不会马上消除,这是由于等离子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寿命(Lifetime),不同的等离子寿命不相同。图1中虚线所示为残余的等离子减少的过程,它是一个渐变减少的过程。在T2时刻,氧等离子归为0,在T3时刻F等离子归为0,可以明显发现,F等离子的寿命长于氧等离子的寿命,在T2至T 3时间段,刻蚀机台的腔中的F等离子与硅孔洞表面的硅反应。由于T2至T3时间段,不存在氧、碳、氮等用于钝化的等离子,不会在硅孔洞的侧壁生成SiO2等钝化层,F等离子单独作用于Si时,刻蚀速率比较快,特别是在侧壁的刻蚀速率,因此在T2至T3时间段,F等离子对Si的刻蚀各向同性的特性比较明显,对侧壁的刻蚀必然会造成底切效应和碗形效应。
现有技术中,为减少MFC关闭后的残余的F等离子、以避免底切效应和碗形效应,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1)在MFC关闭后,采用高真空泵抽取残余的F等离子;(2)在MFC关闭后,向腔体中通入Ar或N2等其它气体,把残余的F等离子从腔室中的硅孔洞的表面带走。然而,第(1)种方法一般需要关闭反应离子刻蚀机台,等离子会完全熄灭,而硅的孔洞的刻蚀通常是需要多个图1所示的过程完成的,这样需要重新启动机台、设置参数,会大大降低刻蚀的效率;第(2)种方法中通入了其它气体,容易对工艺造成波动,并且还需要高真空泵将气体抽走,刻蚀的效率降低,并难于维持后续过程射频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由于残余的F等离子的刻蚀效果造成的底切效应和碗形效应。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刻蚀硅的反应离子刻蚀方法,采用的刻蚀气体包括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所述第一气体为含氟元素的气体,所述第二气体为用于与硅反应形成钝化层的气体,其特征在于,刻蚀过程结束时,先停止通入第一气体再停止通入第二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35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户面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