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高强度软管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3853.0 | 申请日: | 200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6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施利国;张孟喜;宋辉;邱纯春;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11/08 | 分类号: | F16L11/08;B32B1/08;B32B9/04;B32B15/02;B32B15/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何文欣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强度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管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高强度软管。
背景技术
软管按材质可分为不锈钢软管、金属软管、橡胶软管、塑料软管,广泛适用于液压,气动,车辆,流体传输,石油化工,电力,半导体,天然气,医药等行业。随着工业的发展,软管的使用要求变得越加苛刻,耐高温的、耐高压的的软管层出不穷。据增强层材料不同分为纤维织物增强软管和钢丝增强软管,前者一般用于低压流体传输,后者一般用于高压流体传输。钢丝增强类软管又细分为缠绕增强型和编织增强型,一般来说缠绕增强型软管比编织增强型软管有更好的耐脉冲性能。目前高强度软管主要是通过增加纤维织物或者钢丝层数来达到其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高强度软管,发挥碳纤维、钢丝在软管中的作用,提高软管的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高强度软管,包括由内层、中间层和外层构成的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与中间层之间有碳纤维增强层,在所述中间层和外层之间有钢丝增强层。
上述的高强度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增强层由碳纤维缠绕构成。
上述的高强度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增强层由钢丝缠绕构成。
上述的高强度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内层、中间层和外层为不锈钢软管、或金属软管、或橡胶软管、或塑料软管。
上述的纤维为碳纤维,碳纤维主要是制成碳纤维增强塑料这种复合材料来应用碳纤维是一种纤维状碳材料。它是一种强度比钢的大、密度比铝的小、比不锈钢还耐腐蚀、比耐热钢还耐高温、又能像铜那样导电,具有许多宝贵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的新型材料。
本发明的高强度软管共分五层,内层与中间层中缠绕碳纤维,中间层与外层之间缠绕钢丝。
本发明与现有发明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突出实质性特点与显著优点:本发明提供的软管为高强度碳纤维软管,软管中碳纤维的布置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碳纤维在软管中的作用:1、碳纤维有极好的纤度(纤度的表示法之一是9000米长的纤维的克数),一般仅约为19克,较同一规格的钢丝其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通用型碳纤维强度为1000兆帕(MPa),更有甚者能够达到4000兆帕(MPa),还有耐高温、耐腐蚀、导电、传热、彭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碳纤维软管较一般的多层钢丝缠绕软管其不仅重量轻,而且其强度较一般软管高出一大截。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正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参见图1,本新型高强度软管,包括由内层1、中间层3和外层5构成的软管,内层1与中间层3之间有碳纤维增强层2,在中间层3和外层5之间有钢丝增强层4。碳纤维增强层2由碳纤维缠绕构成,钢丝增强层4由钢丝缠绕构成。内层1、中间层3和外层5为不锈钢软管、或金属软管、或橡胶软管、或塑料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38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