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5244.9 | 申请日: | 200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8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庄祖德;曹建峰;蔡晓峰;陈红娟;吴元琦;朱振声;吴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四方锅炉厂 |
主分类号: | F23J15/00 | 分类号: | F23J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美英 |
地址: | 20007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烟气 除尘 装置 布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层燃锅炉在使用高硫份、高灰份燃料时,烟气中会携带大量的粉尘,这些 粉尘会沉淀堆积在蒸发对流受热面上,不但降低了受热面的传热系数和传热效 率,严重时积灰会使传热恶化,也会造成烟气阻塞,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同时 烟气对受热面管子的磨损大大增加,锅炉寿命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 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它能降低炉膛出口进入对流受热面的烟气的含尘浓度, 避免受热面的积灰和磨损。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 构,所述烟气除尘装置由多个离心式旋风分离器组成,所述多个离心式旋风分 离器是以并联布置的方式安装在锅炉的炉膛出口处并位于蒸发对流受热面的 前端。
上述的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离心式 旋风分离器布置成矩形阵列结构。
上述的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其中,所述离心式旋风 分离器的具体数量视锅炉的炉膛出口的面积、炉膛出口烟气量及离心式旋风分 离器的体积的大小而定。
本发明的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的技术方案,采用在炉 膛出口并联布置多个离心式旋风分离器的方式,能降低炉膛出口进入对流受热 面的烟气的含尘浓度,除尘效率可达95%,因此能避免锅炉受热面的积灰和磨 损,使对流管束的传热处于经济、高效的状态下,最大地发挥了对流管束的换 热效能,也能使对流管束的耗钢量最少,磨损最小,因此经济效益也最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3a和图3b为本发明的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中采用 的离心式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结构
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 合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的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 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由多个离心式旋风分离器1组成,多个离心式旋风分离器1 是以并联布置的方式安装在锅炉的炉膛出口2处并位于蒸发对流受热面3的前 端。多个离心式旋风分离器1的最佳布置结构为矩形阵列结构。
离心式旋风分离器1的结构如图3所示,它包括前中心筒4、旋流板5、 外筒6、后中心筒7、后挡板8组成。
离心式旋风分离器是利用含尘气体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 中分离出来的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对捕集、分离5~10μm以上颗粒的效率较高。 与过滤、沉降等分离方式相比,旋风分离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分离效 率高及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气固分离装置之 一。
本发明的层燃锅炉的烟气炉内除尘装置的布置结构的工作原理是:
锅炉炉膛出口的烟气从前中心筒4外侧进入外筒6,在旋流板5的作用下 在外筒6内形成旋转烟气气流、烟气气流中的灰粒子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外筒 6内壁做切向运动,由于后挡板8的遮挡作用,灰粒子只能从外筒6的侧面缝 隙处排出,通过放灰通道排出锅炉;同时除尘后的烟气经后中心筒7内侧离开 分离器,然后进入锅炉的蒸发受热面3。
安装离心式旋风分离器1的具体数量视锅炉的炉膛出口2的面积、炉膛出 口烟气量及离心式旋风分离器1的体积的大小而定,本实施例中离心式旋风分 离器1共有二十四台,它们是以三排八列的方式设置成矩形结构。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 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 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四方锅炉厂,未经上海四方锅炉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52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