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约养殖用高架式垫料发酵山羊圈舍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8249.7 | 申请日: | 200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3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正东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1/00 | 分类号: | A01K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14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约 养殖 架式 发酵 山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畜牧设备,尤其是垫料发酵山羊圈舍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山羊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减少饲养山羊对土资源、水资源和环境的污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集约养殖垫料发酵技术的推广对于丘陵地区山羊养殖正在发挥有益的作用。对山羊圈舍的要求,不应仅仅是达到集约的目的,而应与山羊自身的生活习性相结合,在圈养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羊只良好的健康生活状态。目前的山羊养殖规模化养殖场虽然有一些简单的高架结构羊舍,但从整体上考虑还不完善。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集约养殖用高架式垫料发酵山羊圈舍,使之克服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在充分利用生物发酵垫层的各种优点的同时,又兼顾山羊自身的生活习性,保持羊只良好的健康生活状态,即适宜山羊的生长,又能满足规模化、集约化、零排放的技术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手段实现的。
一种集约养殖用高架式垫料发酵山羊圈舍,在采用生物发酵垫层的圈舍中饲养繁育山羊,圈舍由管理通道和分置与中央通道轴线两侧的分栏圈舍,以及纵墙、横墙和舍顶组成。纵墙采用半截墙结构,横向墙体设有排气通道;舍顶采用透明面积不小于四分之三的双瓦层结构;分栏圈舍设置有垫料区和高架区,分栏圈舍间由金属围网分隔;所述高架区架空在垫料区上0.2-0.4米;饲槽和饮水槽置于高架区与管理通道临近的边沿上。
本发明在充分利用生物发酵垫层的各种优点的同时结合了山羊特有的生活特性。采用半截墙修建圈舍具有节省成本和利于圈舍通风换气的特点,较高的墙体也有利于圈舍内的采光,排气扇使羊舍空气纵向流动,有利于羊舍的散热。这样的墙体建设保证了圈舍内的空气质量,减少了山羊呼吸系统疾病和眼病的发生。大面积的双瓦层有利于羊舍的隔热,盛夏季节起到防暑的作用;透明瓦保证羊舍的采光,减少了山羊的应激反应。
本发明的实施可采用实地构筑,也可采用活动房装配式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圈舍的横向剖视图。
图2是分栏圈舍的俯视图。
图3是分栏圈舍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在图1中可看到,在采用生物发酵垫层的圈舍中饲养繁育山羊,圈舍由管理通道1和分置于管理通道轴线两侧的分栏圈舍2、3,以及纵墙4、横墙5和舍顶组成。纵墙采用半截墙结构,下面实体墙高度1.4米左右,上面镂空墙高度3米左右,横向墙体设有排气通道6;舍顶7采用透明面积不小于四分之三的双瓦层结构。结合图2图3可看到,分栏圈舍设置有垫料区8和高架床9,分栏圈舍间由金属围网10分隔。高架床9架空在垫料区上0.2-0.4米,床体采用栅条式结构。饲槽11和饮水槽12置于高架区与管理通道临近的边沿上。
实施例
1、高架床:全部采用木条铺钉,木条规格为宽4厘米,厚6厘米,间隙2.5厘米。
特点:木质材料性能温和,是与畜体直接接触的理想材料。山羊的粪尿全部从木条的空隙掉入垫料层,既保证了高架床的干燥清洁,又降低了打扫圈舍的劳动力。
2、垫料床(活动区):单圈垫床长4.5米,宽3.15米,厚0.6米。
特点:垫床活动区面积足够大,保证了羊只足够的活动量,利于山羊的健康生长;足够大的垫料面积也有利于消化处理羊粪尿,单圈饲养育肥羊可达10只以上。
3、人行通道、饲槽及饮水槽:通道位于羊舍中间,宽1.5米。饲槽两排位于通道两边,饮水槽由饲槽隔离而成。
整齐一体化的饲槽及通道布局美观,便于饲养员喂料、喂水操作,利于圈舍保洁,具有省工的特点。
4、墙体建设:纵向墙体全部采用半截墙的修筑方式,墙高4.44米,砌砖高度为1.4米,镂空墙设置有钢丝网隔离;横向墙体的排气通道上设置有排气扇4个,屋脊离地7米。
架空通道的设置也为饲养员定期翻扒垫层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垫层翻扒更为彻底,翻扒时羊只受惊扰度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正东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正东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82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