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相污泥联合处理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8306.1 | 申请日: | 2009-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谢国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禾力宝生物肥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17/00 | 分类号: | C05F17/00;C05F11/08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肖国华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联合 处理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相污泥无害化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堆肥技术 和生物溶淋技术联合进行固相污泥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产 生量占污水处理量的1%(重量比)左右。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污泥量呈现逐年 增加的趋势。据预测,2010年我国城市污泥产生量将达到3000万吨(脱水污泥)。
污泥中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施用于农田后会提高土 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的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污泥的肥 效高于一般农家肥,又不像化学肥会使土壤板结,养分失衡,地力下降。因此 农业中施用污泥既可肥田,又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良,并减少了生产成本。但 是污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病虫卵,若处置不当将会造成严 重的二次环境污染,这成为限制污泥大规模土地利用的最重要因素。
污泥处理与处置的目的主要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四个方面。 通过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杀灭病原菌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物质,再经深加 工使其达到国家肥料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的安全性,可实现城市污泥的资源化 利用。
城市污泥的处置方式很多,因国家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填埋、焚烧、 水体消纳和土地利用是许多国家常用的几种主要方式。各个国家和地区通常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某种较为合适的处置方式。例如,西欧以填埋为主,美、英、 北爱尔兰以农用为主,而日本主要采用焚烧。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已成为发达国 家处置污泥的一条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经二级中温消化处理后有三种处理方法: 露天堆放、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和直接作为农肥,其中大多数运往垃圾填埋场 填埋。上述处理一方面费用昂贵,一般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费约占总运 行费用的10~15%,总投资的30~50%;另一方面对土地占用量很大。由于处 理污泥花费巨大,一些污水处理厂将污泥直接排放,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污 泥已成为困扰污水处理厂和全社会的重大环保难题。
由于城市污泥处理技术不成熟,我国还没有一座规模化运营的污泥无害化 处理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污泥全面无害化处 理的方法。该方法处理原料适合城市固相污泥特性,能使污泥的处理同时满足 稳定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的需要。该方法处理污泥速度快、效果好,建设成 本低、运行费用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技术方案采用联合工艺对固相污泥进行处理:首先启动污泥好氧堆肥处 理,然后向堆肥物料接种菌种进行生物溶淋重金属去除处理,生物溶淋处理完 毕后继续污泥好氧堆肥处理。
上述处理方法特征在于:向堆肥物料接种菌种进行生物溶淋重金属去除处 理的时机是在堆肥反应初期的pH值变化阶段。
上述处理方法所述生物溶淋重金属去除处理在优化条件下具体操作为:在 堆肥反应初期堆肥物料pH=5.5~6时投入酸化剂并接种复合硫杆菌,控制堆肥 物料pH=3~5;其次添加硫酸亚铁,并与堆肥物料充分混合均匀;整个生物溶 淋过程期间保持氧浓度为10%~15%,温度为25℃~35℃。
上述联合处理方法中所述好氧堆肥在优化条件下可选择CNP平衡快速堆 肥,具体为:生物溶淋重金属去除处理完毕后,调节堆肥物料pH=6~8,调节 碳氮磷含量比为C∶N=25~30∶1,C∶P=40~75∶1,并接种发酵微生物,再继 续堆肥处理。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污泥处理方法利用了污泥好氧堆肥处理与生物溶淋处理 两种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禾力宝生物肥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禾力宝生物肥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83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矿质复混肥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铝碳化硅碳炉底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