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圈养牲畜微生态环保菌剂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8404.5 | 申请日: | 2009-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0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正东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3/00 | 分类号: | A01N63/00;A01P1/00;A23K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1400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圈养 牲畜 生态 环保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菌剂,具体地说,是以芽孢杆菌为主要菌体,并配有酵母菌制成圈养牲畜微生态环保菌剂及其生产工艺,以及该复合菌剂在山羊、生猪等圈养牲畜生物垫层及饲料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集约化养殖,对于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养殖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川正东农牧集团从2008年4月起在集团公司施家大林、信义等羊业基地,资阳雁江区临江镇、保和镇等猪业基地推广零排放发酵床养殖技术。将含有高单位枯草菌(纳豆菌、标准菌种登记号ATCC6633)和酵母菌的微生态添加剂按一定比例均匀拌入饲料喂养山羊、生猪,改善了畜体肠道微生态内环境,从而达到增强畜体抗病能力和饲料吸收利用率,减少养殖粪尿臭味的目的。同时,结合环保菌剂圈养牲畜生物垫层的施用,解决了山羊养殖中的粪污处理及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圈养牲畜生物垫层中所用的发酵菌剂主要从日本进口,成本较高;另外,在圈舍养羊方面,四川省圈养一般都是山羊,其粪便的组成与绵羊有异,所用传统垫层发酵菌剂也不能发挥充分的作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成本较低且适合圈养牲畜舍饲的垫料制作及饲料添加用生物环保菌剂,使之克服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微生态环保菌剂,在圈养牲畜生物垫层及饲料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为达到如上的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手段实现的:一种圈养牲畜微生态环保菌剂,由下列单位体积内菌数相同的菌种按体积份数组成:枯草芽孢杆菌100份,酵母菌0.1-1份。
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是:一种圈养牲畜微生态环保菌剂,由下列单位体积内菌数相同的菌种按体积份数组成:枯草芽孢杆菌100份,酵母菌0.5份。
本发明所述的微生态垫层环保菌剂的生产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种子罐培养: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5克/L;蛋白胨5克/L;酵母粉1克/L;牛肉膏3克/L;MgSO4.7H2O0.5克/L;MnSO4.H2O0.005克/L;温度保持在32°C-34°C,PH值为7,经充分供氧、搅拌、消泡,每隔2-4小时取样涂片检测,对增殖的繁殖体进行视野计数,达对数生长期,及菌体增殖进入旺盛期时,即可将种子罐培养液转入生产罐;
2.生产罐中培养:生产罐培养条件与种子罐相同,培养液通气搅拌培养,根据研究芽孢杆菌培养24-36小时为宜,酵母菌为20小时左右;
3.环保菌剂菌粉生产:生产罐培养液中96%左右菌体转化为空形芽孢,经检验无污染时即排出培养液再根据含菌量加入载体碳酸氢钙,经喷雾干燥,所得菌剂按比例均匀混合后得成品。
最后,由下列单位体积内菌数相同的菌种按体积份数组成:枯草芽孢杆菌100份,酵母菌0.5份,均匀混合后得到微生态垫层环保菌剂产品。
环保菌剂在牲畜舍饲养殖中的使用:
畜舍内活动场建立并全面铺设40—75cm的有机垫料层,其配比为谷壳40-60份、锯末40-60份、洗米糠1-2份和本发明菌剂0.02-0.04份,混合发酵后铺设。对于山羊,垫料层为40—60cm厚为佳;对于生猪,垫料层为55-75cm为好。
在生猪饲料及山羊精料中按千分之一的比例添加本发明菌剂。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垫层中形成以有益菌为优势菌群的生物发酵垫料,并使用添加有微生态环保菌剂的饲料,使病原菌得以抑制,保证了牲畜的健康生长。该生物发酵垫料中的有益菌以牲畜粪尿中的有机质为营养繁衍生长,调节养殖密度,使牲畜粪尿得到充分分解、转化,达到畜舍无臭、无排放的环保要求,从而达到免冲洗圈栏、无臭味、零排放,环保、无公害养殖的目的。畜舍垫料一次投入,可连续使用三年不用更换。经过近半年多的养殖试验,推广,该项技术已在13个猪场、7个羊场运用,零排放畜舍面积达65000平方米,极大的提高了牲畜舍饲养殖水平。
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1:
芽孢杆菌和酵母分别处理,其主要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正东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正东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84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