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轮阱式迫停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9071.8 | 申请日: | 2009-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0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沈昌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昌生 |
主分类号: | E01F13/12 | 分类号: | E01F1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车轮 阱式迫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机动车拦截的技术,具体指一种安全可靠让机动车自行驶停的机动车轮阱式迫停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公路网的形成和扩建,为各种道路设施所附设的收费站和检查站日益增多。收费站和检查站为了有效拦截非法冲关的机动车,通常是设置栏杆或路障。栏杆其实拦不住强冲车辆,路障的运行和撤除效率均极低。专利号为022752080的专利提出了采用钉板路障刺坏冲关车辆轮胎的办法,专利号为2007101392293的专利提出了采用光电技术检测和控制机械拦截器方式,然而采用这些拦截器实现迫停在拦截车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被拦截车辆造成损伤,还容易引发连带交通事故,或带来大规模塞车,而且对拦截设施自身亦会带来损伤。但如若未及时拦截住冲关机动车而赖后续追查既使行政成本增加还不利于有效管理。
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机动车迫停方案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既不损伤车辆又不损伤设施、既安全又可靠的对机动车拦截、迫停的新技术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道路上欲拦截处路面之下,构筑一个轮阱坑、一个机坑,轮阱坑内设置由若干个能在原位自行滚动的滚轮排列组成滚轮阵列,此滚轮阵列即构成轮阱,轮阱坑上设有压在平面式轴承滑轨上能够前后轻巧平移的轮阱盖板,盖板上附有能造成机动车轮减速的减速凸纹,盖板前端由缆绳与卷扬机相连,卷扬机坐落在机坑内,机坑上面盖有与路面齐平的机坑罩。
平时卷扬机处于“锁紧”工位,即拽紧轮阱盖板之状态,凡机动车均可在轮阱盖板上随意通过,不过按提示应该减速行驶。
一旦收到拦截指令,卷扬机即刻改为“松弛”工位,对缆绳放松,这时驶上轮阱盖板的被拦截车辆的车轮对减速凸纹施以强大的静摩擦力,导致轮阱盖板迅速后移,盖板后移致使滚轮阵列即轮阱显露出来,而机动车轮只要一落在滚轮阵列上便只能维持“原地踏步”式空转,既不能前行也不能后退,还不能斜冲,只好迫停下来。如此迫停方式巧妙利用了车辆自身的动力,所有滚轮消耗的亦是机动车辆的动能,并且不会伤及车辆或设施,安全又可靠。
如何解除迫停状态呢?只要一按电钮,“启动”卷扬机,缆绳拉动轮阱盖板前移,当轮阱整个被盖住时缆绳拽紧、迫停解除,机动车此时前行、倒退自如,撤离现场极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机动车轮阱式迫停装置实现让机动车自行驶停,安全可靠,并且不会伤及车辆或迫停设施,从而避免造成连带的交通事故或塞车;(2)实现“迫停”和“解除迫停”其效率均极高,有利于快速处理和高效管理;(3)操控简单且能耗低,维修费用也低,故极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分名称:1.路面;2.平面式轴承滑轨;3.轮阱盖板;4.减速凸纹;5.轮阱坑;6.滚轮阵列;7.缆绳;8.机坑;9.卷扬机;10.机坑罩;11.路基。
图2是卷扬机处于“锁紧”工位,即拽紧轮阱盖板之状态示意图,也即是非拦截状态,不过平面式轴承滑轨其实也是被遮住的。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可看见在路面下筑有两坑,一个轮阱坑(5)、一个机坑(8),轮阱坑内设置了滚轮阵列(6),每个滚轮都能够独立自由转动,所有滚轮阵列共同构成轮阱,一旦机动车驶进轮阱,便只能“原地踏步”地空转,既不能前行也不能后退,还不能斜冲,只好迫停下来。
“迫停”缘自收到了拦截指令,此时卷扬机(9)改“锁紧”工位为“松弛”工位,即对缆绳放松,这时驶上轮阱盖板的被拦截车辆的车轮对减速凸纹施以强大的静摩擦力,导致轮阱盖板迅速后移,盖板后移致使滚轮阵列显露出来,迫停得以实现。
平时卷扬机(9)处于“锁紧”工位,即拽紧轮阱盖板(3),如图2所示,此时凡机动车均可在轮阱盖板上随意通过。
平面式轴承滑轨(2)其实并不裸露,有轴承套遮盖住,且涂有润滑脂保养维护。轮阱盖板(3)沿滑轨平移甚易。所以卷扬机(9)牵引起轮阱盖板(3)来无需太大功率。总之,全套装置操控简单能耗低,维修费用也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昌生,未经沈昌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90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