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差动分列式进口消能工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0124.8 | 申请日: | 2009-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民;许唯临;冯树荣;陈伟;刘善均;潘江洋;王韦;张永涛;曲景学;张金婉;邓军;田忠;陈剑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黄幼陵 |
地址: | 610207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差动 分列式 进口 消能工 | ||
1.一种差动分列式进口消能工,包括水流进口段、与水流进口段相接的消力池(3)、 与消力池相接的护坦(6),水流进口段由相间排列的高位泄流槽或高位泄流孔(1)和 低位泄流槽或低位泄流孔(2)构成,其特征在于:
水流进口段高位泄流槽或高位泄流孔(1)和低位泄流槽或低位泄流孔(2)出口端 部的跌坎与消力池底板的接壤处设置有贴脚(4),所述贴脚(4)为直角楔形,直角楔 形的底面位于消力池底板上,直角楔形中垂直于底面的侧面与水流进口段高位泄流槽或 高位泄流孔(1)和低位泄流槽或低位泄流孔(2)出口端部的跌坎相贴;
消力池尾坎(5)为差动式尾坎,所述差动式尾坎,其顶面由两种结构不同的组合 面单元Ⅰ(8)和组合面单元Ⅱ(9)相间排列形成;
高位泄流槽或高位泄流孔(1)和低位泄流槽或低位泄流孔(2)之间的中隔墩墩尾 (7)为悬臂式流线型墩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分列式进口消能工,其特征在于贴脚(4)的坡度i 为1∶1~1∶15,贴角长度L3为:d4≤L3<d3,所述d3为水流进口段高位泄流槽或高位 泄流孔出口端部的跌坎高度,d4为水流进口段低位泄流槽或低位泄流孔出口端部的跌坎 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动分列式进口消能工,其特征在于形成差动式尾 坎顶面的组合面单元Ⅰ(8)依次由斜面-平面-斜面-平面组成,其靠近消力池的平面高 于靠近护坦的平面;形成差动式尾坎顶面的组合面单元Ⅱ(9)依次由平面-斜面-平面 组成,其靠近消力池的平面高于靠近护坦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分列式进口消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面单元Ⅰ (8)的长度b1与组合面单元Ⅱ(9)的长度b2之比b1∶b2=1∶1~1∶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动分列式进口消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墩墩 尾(7)的长度L4为中隔墩厚度的1.5~2倍,其顶端与与中隔墩顶端齐平,其底端与 消力池底板的距离d6为:d4=d6<d3,所述d3为水流进口段高位泄流槽或高位泄流孔出 口端部的跌坎高度,d4为水流进口段低位泄流槽或低位泄流孔出口端部的跌坎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分列式进口消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墩墩尾(7) 的长度L4为中隔墩厚度的1.5~2倍,其顶端与与中隔墩顶端齐平,其底端与消力池底 板的距离d6为:d4=d6<d3,所述d3为水流进口段高位泄流槽或高位泄流孔出口端部的 跌坎高度,d4为水流进口段低位泄流槽或低位泄流孔出口端部的跌坎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差动分列式进口消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墩墩尾(7) 的长度L4为中隔墩厚度的1.5~2倍,其顶端与与中隔墩顶端齐平,其底端与消力池底 板的距离d6为:d4=d6<d3,所述d3为水流进口段高位泄流槽或高位泄流孔出口端部的 跌坎高度,d4为水流进口段低位泄流槽或低位泄流孔出口端部的跌坎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012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氧化铝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