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空心叠合梁及梁与预制板的现浇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0707.0 | 申请日: | 2009-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7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刘馨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馨裕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E04B5/04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健 |
地址: | 430075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空心 叠合 预制板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梁及梁板构件的施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预制空 心叠合梁及梁与预制板的现浇施工方法。属于混凝土预制构件及建筑施工技 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装修也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的 再设计、高档和豪华,与此相适应,对房屋结构形式也以创造灵活可变弹性 空间为潮流的框架结构为主体了。框架结构存在的形式主要是现浇钢筋混凝 土框架结构、组装框架结构,其中组装框架结构多为钢结构。因为组装混凝 土结构构件接头多采用“钢板凳”式,用钢量很大,且易氧化而形成应力集 中,削弱整体性。现浇框架结构整体性好,但是,模板及支撑杆件的搭设与 拆除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工、材料,而且还极其耗时。除去模板用工耗时外, 混凝土受弯构件如梁从浇灌到完全受力也有一个时间效应,需要留置技术间 隔期。现浇受弯构件因为施工条件和结构上的制约,都是实心的,除特大型 桥梁做成箱型的外,房屋建筑中的梁与板基本都是实心的。理论上,受弯构 件在截面上是上部受压,下部受拉,其中部也称为中和轴部分基本上是不工 作的,而且还增加了自重,因此,在大跨度杆件中人们常常使用各种方式削 减这部分无效混凝土以减轻自重以提高载荷能力。同时通常采用增加梁高的 方式来提高梁的抗弯性能,但梁高的增加会占用建筑结构内部的使用空间, 也影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梁构件中无效自重较大,梁高受结构限 制,难以增加等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预制空心叠合梁。它吊装体积小,结 构简单,组装方便,效果好,并有利于局部补强和二次浇灌以提高整体刚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梁板施工方法耗材费时,梁体接头用钢 量大,且接头金属材料易氧化等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预制空心叠合梁与预 制板的现浇施工方法。它施工方便,可较大幅度提高成型后的梁高,且不占 用建筑空间,梁与板连接的整体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空心叠 合梁,由钢筋与混凝土预制而成,所述梁体的截面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梁 体的上部设置有与梁体内部架立筋连接的竖向纤维,
所述的通孔为圆孔或沿梁体高度方向设置的腰圆形孔,所述通孔的截面 积是梁体截面积的1/3-2/3,
所述的竖向纤维为均布在梁体长度方向的四边形钢筋环或钢筋钩,或为 沿梁体长度方向布置的螺旋形箍筋,竖向纤维的高度大于搁置于梁体上预制 板的高度,
所述梁体端部的上方设置有负弯矩筋,负弯矩筋的一端与梁体内部的架 立筋连接,另一端与竖向纤维的上部接触并沿梁体的长度方向伸出梁体端 部,所述梁体上的架立筋和主筋一也伸出梁体端部。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使用上述预 制空心叠合梁与预制板的现浇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梁体的上平面两侧相对搁置预制板,在预制板与竖向纤维之间预 留浇注缝;
B.向梁体上的预制板对接处浇注混凝土,直至埋没竖向纤维,或在梁 体及预制板的上方整体浇注混凝土,振捣,抹平,养护凝固后,即成现浇梁 板。
所述的步骤A中:将梁体两侧预制板上相对的主筋二相互交叉搭接。
所述的步骤A中:在竖向纤维的内顶部沿梁体的长度方向穿设并捆扎连 结筋。
所述的步骤A中:在梁体两侧相对的预制板上铺设板面网片筋,所述板 面网片筋上均布设置有穿过竖向纤维及梁体上方的钢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梁体采用空心结构,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梁体构件的自重,从 而提高了建筑的载荷能力。
2.本发明的梁体采用竖向纤维生成叠加效应,将梁的受压区移至板面, 使梁高得到较大提高,且不占用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除了综合现浇结构整 体刚度高,对建筑变化的适应性强;组装结构施工速度快的全部优点外,还 大大提高了梁的载荷能力和结构整体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馨裕,未经刘馨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07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虚拟计算技术的多核计算资源管理系统
- 下一篇:超导导线及其用途与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