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高压电缆附件绝缘部分制造的成型方法及其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3248.1 | 申请日: | 2009-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9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谢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9/00 | 分类号: | H01B19/00;B29C45/14;B29C45/26;B29C45/34;B29C45/27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胜初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压 电缆附件 绝缘 部分 制造 成型 方法 及其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压电缆附件制造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用于高压电缆附件绝缘部 分制造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压电缆附件制造行业,用于液体材料成型的是用左右合模的成型方 法及模具,这种方法及模具有做到110kV及以上电缆附件的,如专利CN1612798A 有所提及;用于固体材料成型的是用上下合模的成型方法及模具,这种方法及模 具还只能做到35kV及以下的电缆附件,并且上述两种方法及模具不能同时兼顾液 体和固体材料的成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高压电缆附件绝缘部分 制造的成型模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用于高压电缆附件绝缘部分制造的成型模具,由上模 具、下模具及模芯组成,模腔形状是高压电缆附件绝缘部分的形状,其特征在于: 上模具的靠近端部有一组纵向口,在上模具的表面纵向轴上有多个排气孔;下模 具上有一组对应纵向口的横向孔,横向孔与模腔相通,下模具上还有一组横向孔 及与之相通的纵向口,横向孔与模腔相通。
本发明的用于高压电缆附件绝缘部分制造的成型模具的成型方法,使用上下 合模的方式,兼顾采用固体材料和液体材料,在使用固体材料成型时,从上模具 的纵向口及对应位置的下模具横向孔处进料,从下模具的横向孔及纵向口处溢流 排气,在胶料充满型腔后,压力形成从内到外挤压过程,使得腔体内空气排出, 部分模芯与半导电原件间的空气从模芯表面与半导电原件结合处的排气槽排出; 在使用液体材料成型时,从下模具的纵向口及横向孔处进料,从下模具横向孔及 上模具的多个排气孔处溢流排气,在液体料充满型腔时,腔体内形成由内向外的 膨胀压力,使得腔体内空气排出,部分模芯与半导电原件间的空气从模芯表面与 半导电原件结合处的排气槽排出,经保温一定时间后固化成型,开模后抽出模芯, 制成电缆附件绝缘件。
采用本发明,可使得高压电缆附件绝缘部分整体一次成型,一套模具同时可 使用液体和固体两种材料,各部位成型均匀排气畅通,并且进料口小受热均匀, 提高了工艺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结构简单,使得模具设计相对简单,可省略抽 真空装置,另外整体成型的附件由于进料口少,所产生的飞边及边角余料也较少, 从而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成型模具示意图。
在图1中,这种高压电缆附件绝缘部分制造的成型方法,使用的是上下合模 的方式,这种成型模具,由上模具6、下模具5及模芯8组成,内槽形状是高压电 缆附件绝缘部分的形状,上模具6的靠近端部有一组纵向口2,在上模具6的表面 纵向轴上有多个排气孔7;下模具5上有一组对应纵向口2的横向孔4,横向孔4 与模腔相通,下模具5上还有一组横向孔3及与之相通的纵向口1,横向孔3与模 腔相通,模芯8在与半导电原件结合的特定位置开有排气槽,排气槽通过模芯内 的通孔与外部相通。
以液体材料既液体硅橡胶为例,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将预制成型的半导电 元件9安装在模芯8上,施加足够的温度、时间和压力,将流动性的硅橡胶从下 模具的纵向口1及横向孔3处注入模腔内,使之充满整个型腔,建立压力;从下 模具横向孔4及上模具的多个排气孔7处溢流排气,胶料充满模腔时,压力由内 向外传递,半导电元件9承受大体相等之压力,可使得与绝缘部位均匀,排气畅 通,并且进料口小,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胶料受到捋化作用,受热均匀,大 提高工艺之稳定性,同时,由于结构简单,使得模具设计相对简单,可省略抽真 空装置。
通常外形尺寸较大的附件成型时,一般需分段成型,有时需三次以上才能成 型,而本发明可用于外形尺寸较大的附件成型,属于整体一次成型工艺,由于是 整体注料,模腔内压力总是由内向外传递的,可解决产品尺寸过大而不易成型的 缺陷,这种方法可适用于固体及液体的绝缘材料。另外整体成型的附件由于进料 口少,所产生的飞边及边角余料也较少,从而降低了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32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由氟化钙和硫酸制备氟化氢
- 下一篇:发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