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7.63米宽炭化室焦炉用配煤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3385.5 | 申请日: | 200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薛改凤;张雪红;魏松波;常红兵;鲍俊芳;陈鹏;项茹;张前香;宋子逵;刘尚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C10B37/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 锋 |
地址: | 43008***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7.63 炭化 焦炉 用配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焦技术领域,特别是炼焦配煤方法。
背景技术
7.63米焦炉在国内外属特大型宽炭化室焦炉,国内山东兖矿、马钢、太钢、武钢、首钢等企业近几年先后纷纷引进。7.63米焦炉炭化室高度、宽度远大于6m焦炉。焦炉炭化室的高度、宽度和加热制度对不同性质炼焦煤生成的焦炭质量影响明显德国7.63米焦炉生产实践中使用高比例的中等变质程度的粘结性好的优质炼焦煤,国内已投产运行7.63m焦炉的企业依此制订配煤方案,配煤结构中即粘结性好焦煤加肥煤的比例在55%~75%,大部分在65%~75%,而且肥煤的配比均在20%以上,这与中国炼焦煤资源分布比例严重矛盾,很难维持焦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技术角度分析,7.63m焦炉高度的增加,使装煤的体积密度增加,结焦时间远大于6m焦炉,这均利于焦炭质量的改善,因此7.63m焦炉采用高比例的中等变质程度的优质炼焦煤缺乏科学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7.63米宽炭化室焦炉用配煤方法,该方法可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节约优质炼焦煤资源。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7.63米宽炭化室焦炉用配煤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择参与配煤的各单种炼焦煤的步骤;
单种炼焦煤包括:焦煤、气肥煤、1/3焦煤、贫瘦煤;
所述气肥煤的最大基氏流动度大于6万ddpm;
所述1/3焦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份在28%~37%之间、粘结指数大于80、粒度镶嵌指数大于72;
所述焦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份在20%~27%之间、粘结指数大于80、粗粒镶嵌组分比例大于55%;
所述贫瘦煤的粘结指数在5~20;
步骤(2)、将各单种炼焦煤混配的步骤;
各单种炼焦煤的重量百分配比为:焦煤:30%~45%、气肥煤:5%~10%、1/3焦煤:30%~45%、贫瘦煤:8%~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突破现用以中等变质程度优质炼焦煤为主的高成本配煤结构,采用无肥煤,以部分低变质程度的气肥煤和1/3焦煤替代,用贫瘦煤替代瘦煤,大幅度降低配煤成本,节约优质炼焦煤资源。
采用本发明配煤方法,在7.63米焦炉所得的焦炭质量:M40保持在85%~90%,M10保持在5.0%~7.5%,反应后强度在63%~70%,满足3000m3以上的高炉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7.63米焦炉用配煤方法实施例1~5,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择参与配煤的各单种炼焦煤的步骤;
单种炼焦煤包括:焦煤、气肥煤、1/3焦煤、贫瘦煤;
所述气肥煤的最大基氏流动度大于6万ddpm;
所述1/3焦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在28%~37%之间、粘结指数G值大于80、粒度镶嵌指数大于72;
所述焦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在20%~27%之间、粘结指数G值大于80、粗粒镶嵌组分比例大于55%;
所述贫瘦煤的粘结指数G值在5~20;
步骤(2)、将各单种炼焦煤混配的步骤;
各单种炼焦煤的重量百分配比为:焦煤:30%~45%、气肥煤:5%~10%、1/3焦煤:30%~45%、贫瘦煤:8%~15%。
本发明7.63米焦炉用配煤方法实施例1、2,参与配煤的气肥煤的最大基氏流动度为10.2万ddpm;
参与配煤的1/3焦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为30%、粘结指数G值为82、粒度镶嵌指数为77;
参与配煤的焦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为25%、粘结指数G值为82、粗粒镶嵌组分比例为56%;
所述贫瘦煤的粘结指数G值为13。
本发明7.63米焦炉用配煤方法实施例3-5,参与配煤的气肥煤的最大基氏流动度为8.6万ddpm;
参与配煤的1/3焦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为35%、粘结指数G值为88、粒度镶嵌指数为72;
参与配煤的焦煤的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为25%、粘结指数G值为85、粗粒镶嵌组分比例为62%;
所述贫瘦煤的粘结指数G值为18。
本发明7.63米焦炉用配煤方法实施例1~5各单种炼焦煤的重量百分配比见表1。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33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润滑油抗乳化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耐酸耐油型泡沫封堵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