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停车设备嵌入式模块化串行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4132.X | 申请日: | 2009-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2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堂;马锦山;赵新凯;杨彦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0015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停车 设备 嵌入式 模块化 串行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嵌入式控制系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应用在升降横移类 立体停车设备中的嵌入式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逐渐家庭化,随之而来的停车 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对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装置的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增 加。
升降横移类立体停车设备一般采用的是PLC的控制方式,PLC的输入、输出 口直接于设备相连接。这种控制方式需要大量的电缆及现场接线,并且由于PLC 器件本身的输入输出口数量有限,成本高并且扩展、裁减均较麻烦。
另外,已有相关专利提出人机界面通过CAN总线和单元控制模块相连接构 成的控制系统。但每个单元控制模块需要多增加两个接触器来控制电机的正反 转,大大增加了成本,同时现场安装所需空间较大,安装有限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空间利用良好的立体停车 设备嵌入式模块化串行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采用CAN总线通讯方式进行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由一个方向控制模 块来控制车库里每层车位的升降和平移,它包括,
人机界面,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并通过CAN总线与方向控制模块相 连接;
方向控制模块,其通过CAN总线与人机界面和单元控制模块相连接,并发 出控制信号至单元控制模块;
至少一个单元控制模块,其通过CAN总线与方向控制模块相连接,它位于 车库的每个车位中,采集该车位的数据信号,将所述的数据信号送入方向控制 模块中;同时接收来自方向控制模块的控制信号,从而控制电机的动作。
上述的人机界面通过网络通信与远程监控系统相连接。
上述的方向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I,单片机I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实现电机 正反转的电机接触器控制电路;上述单片机I还与CAN控制器相连接,CAN控制 器通过CAN收发器连接至CAN接口电路。
上述的单元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II,单片机II的输入端连接信号采集电路, 其输出端连接用于实现车位平移升降的电机接触器控制电路;上述的单片机II 还与CAN控制器相连接,CAN控制器通过CAN收发器连接至CAN接口电路。
上述单片机I、单片机II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均设置有光电隔离电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各单元模块安装在每个托盘上,节省了大量 的信号线和动力线。另外,鉴于升降横移式停车设备所独具的特点,每次出入 车时,车位上升降电机和平移电机不能同时动作,每层的车位只能向同一个方 向动作,因此方向控制模块只需通过两个接触器就可控制某一层升降和平移电 机的正反转从而控制此层车位的升降横移,也就是每层只需要一根动力电缆即 能实现该层电机的方向控制,更节约成本。另外,方向控制模块、单元控制模 块和人机界面之间由CAN总线通讯,易于实现程序的通用性,便于N层M列车 库的任意扩展,从而适合各种规模生产。若整个系统和远程控制系统PC机相连, 可实现远程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动力线连接框图;
图3为本发明中方向控制模块的原理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单元控制模块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CAN总线通讯方式进行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由一个方向控制模 块来控制车库里每层车位的升降和平移。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人机界面、方向控制模块和多个单元控制模块。 单元控制模块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车位数量而自行设定,可以为六个、九个、 十个或甚至更多个。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三层四列的排布方式,第 一、二层需要三个单元控制模块,第四层需要四个单元控制模块,故需要十个 单元控制模块。各个模块之间通过CAN总线串接起来,这样每组车库的信息都 可以通过人机界面、方向控制模块、单元控制模块通过CAN总线串接起来进行 通信。
上述的人机界面包括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并通过CAN总线与方向控制模 块相连接。人机界面主要接收键盘的输入信息及外部刷卡信息,并向液晶显示 器发送提示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41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异戊二烯丁基橡胶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等离子体蚀刻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