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口腔粘膜病的药物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5652.2 | 申请日: | 200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8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辛保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辛保山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 | 分类号: | A61K36/899;A61P1/0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634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口腔粘膜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口腔粘膜病的药物。
背景技术
口腔粘膜病是一种常见的粘膜病,常见的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角炎、唇炎等。口腔粘膜病看似小病,但口腔连接脏腑,关连全身,能及时准确反映出全身各部分的病变,不彻底治疗可造成其反复发作,逐年加重,缠绵难愈,而且口腔粘膜大面积溃烂,可殃及咽喉甚至肠胃,有的甚至出现高烧,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癌变。
其中口腔溃疡的显著特征是反复发作,溃疡数目由少到多,部位由前到后,多发于口腔粘膜、牙龈、舌体上下与侧面及咽喉部,溃烂面大如黄豆,小如米粒,表面附着有白色溃烂腐膜。轻者可数月发生一次,重者间歇期逐渐缩短,逐年加重,甚至溃疡此起彼伏数年、数十年不愈。口角炎俗称烂嘴,多见于学龄期的儿童,特别是传染性口炎可以造成流行,多为慢性、对称性,病程可达数周或数月,主要表现是两侧口角均呈灰白色,以口角皮肤粘膜的横向皲裂为特征,皲裂区的渗液可以结成薄而不结实的浅黄色的痂。唇炎是发生于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的总称,唇炎是一种以口唇干燥、皲裂、脱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粘膜病,具体可分为多种类型。
中医辨证认为口腔粘膜病多由于脾胃积热,热燥化火,上熏于口唇,外感风邪,循经上攻,熏灼口腔粘膜,而成溃疡。虚火者多因阴虚火旺,上炎口腔,灼伤肌膜,或由脾虚湿困,脾失健运,导致脾阳不升,浊阴不降,郁久化湿,上熏口腔,导致溃疡。针对以上病因,治宜滋阴清热,调理脾胃,疏散风邪,养血润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治疗口腔粘膜病的药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口腔粘膜病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薄荷9~15份、桑叶9~15份、菊花9~15份、沙参9~15份、玄参9~15份、麦冬9~15份、生地黄9~15份、当归9~15份、知母9~15份、木通9~15份、淡竹叶9~15份、白术9~15份、茯苓9~15份、金银花9~15份、黄芩9~15份、天花粉9~15份、栀子9~15份、桔梗9~15份和甘草9~15份。
所述各中药原料的重量份数为:薄荷12份、桑叶12份、菊花12份、沙参12份、玄参12份、麦冬12份、生地黄12份、当归12份、知母12份、木通12份、淡竹叶12份、白术12份、茯苓12份、金银花12份、黄芩12份、天花粉12份、栀子12份、桔梗12份和甘草12份。
所述药物为汤剂,制备时将各原料混合,然后加入原料总重量5-7倍的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取汁,每日一付,早晚两次。
本发明的原料也可按常规方法制成丸剂、片剂或胶囊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辛保山,未经辛保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56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消积丸
- 下一篇:纯中药牙痛快速止痛含漱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