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机械传动机构的送粉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5710.1 | 申请日: | 2009-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刘鸣放;王春林;杨炳;马宗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煤科院耐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24/10 | 分类号: | C23C24/1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2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传动 机构 送粉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激光和等离子熔覆领域的粉末输送装置,特别是适用于等离子熔覆熔炼设备的一种无机械传动机构的送粉器。
二、背景技术
随着材料科学的不发展,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实施的工艺和设备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由火焰喷涂、焊条、焊丝堆焊发展到今天的激光和等离子熔覆、熔炼等工艺。在上述的技术和设备中,送粉器是整个系统的重要部件。目前工业上常用的送粉器的给料的方式有螺旋式、刮板式、电磁式、超音频振动式和重力式等。这些送粉器都是在机械传动和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将粉末送达熔池。由于设计有机械传动的原因,其结构都比较复杂,同时存在着粉末中的硬金属颗粒对机械机构的磨损和卡滞而导致其故障率高,送粉不稳定的缺欠。如近年来中国专利所公开的2788954、20105645、201074136送粉器均存在这类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还没有一种无机械传动的,纯气流输送的,结构简单可靠、制造成本低的送粉器。因此,技术上的创新势在必行。
三、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机械传动机构的送粉器,可有效解决现有送粉器机械传动装置失灵、卡滞和磨损所引起的故障,从而保证送粉器使用寿命长,节约能源和稳定送粉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由密闭腔下部装上粉末,送粉气通过进气管进入密闭腔的上部而形成气压室,气压室里的压力气体有两个作用:一是进入粉气管向外流并在管内形成射流气;二是给储粉室里的粉末加压,使其更容易地通过粉气管上的小孔进入粉气管内。进入粉气管里的粉末在射流气的作用下,经管路被送向激光或等离子能量束所形成的熔池。调节送粉气流量即可调节被送粉末的量。据此,本发明的结构是,包括壳体和气管,壳体内形成上下贯通的密闭腔,密闭腔上部为气压室,下部为储粉室,密闭腔内置有进气管和粉气管,进气管和粉气管在腔内的部分上端开口于气压室的上部,进气管和粉气管的下端穿过壳体通向壳体外,密闭腔通过上部带密封圈的装粉盖和下部的卸粉盖构成一体的密封结构,本发明结构新颖独特,能耗低,无机械磨损,使用寿命长,工作效率高,体积小,制造成本低。
四、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详细说明。
由附图所示,本发明包括壳体和气管,壳体内形成上下贯通的密闭腔,密闭腔上部为气压室3,下部为储粉室5,密闭腔内置有进气管4和粉气管6,进气管4和粉气管6在腔内的部分上端开口于气压室3的上部,进气管4和粉气管6的下端穿过壳体2通向壳体外,密闭腔通过上部带密封圈9的装粉盖1和下部的卸粉盖8构成一体的密封结构。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说的粉气管6在储粉室5内的部分上有进粉孔7;所说的装粉盖1上有均置的旋紧手柄10;所说的壳体为圆形或方形。
本发明的工作情况是:打开装粉盖1,将粉末装入密闭腔下部的储粉室5内然后将装粉盖旋紧;打开送粉气源开关,送粉气(氮气N或氩气Ar)通过进气管4进入气压室3,气压室3里的有压气体经过粉气管6向外流出形成射流,同时还给储粉室4里的粉末加压,使粉末在气压室3里的压力气体和粉气管6里的射流气体的双重作用下,通过粉气管上的进粉孔7进入粉气管6内,然后被射流气连续平稳地送达激光或等离子束所形成的熔池内。通过与外部相连通的送气设备(如通用的储气瓶、罐)调节送粉气的流量即可方便地调节送粉量的大小。当送粉器长期不使用时,送器内的残余粉末通过打开卸粉盖排空。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能耗低,没有机械传动机构,避免因传动机构的卡滞、失灵、磨损所导致的工作失常;
2、能适应多种成分和粒度的粉末、工作可靠、寿命长、免维护;
3、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制造成本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煤科院耐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煤科院耐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57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色氧化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炉炉体冷却工艺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