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氧化高活性聚异丁烯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7540.0 | 申请日: | 200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4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龙;丁立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0/10 | 分类号: | C08F10/10;C08F8/08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马守忠 |
地址: | 130012***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活性 聚异丁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氧化高活性聚异丁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末端甲基亚乙烯基含量占多数的聚异丁烯称为高活性聚异丁烯(简称HRPIB)。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已应用于汽车密封胶、中空玻璃密封胶的制备;用于生产食品保鲜膜、汽车保护膜、电子材料保护膜及口香胶领域;高活性的聚异丁烯在欧美被大量应用于防水材料、橡胶与树脂改性、燃料和润滑油添加剂及工业用润滑油等领域,并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HRPIB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粘度大、分子极性低、经其改性的材料的气密性、耐油性和抗湿滑性较差等,所以需要对HRPIB进行改性。HRPIB的改性是通过化学反应引入某些官能团,在无官能团的HRPIB分子链上引入极性基团,目前的改性主要有氯化、酯化、羧化等[1]。
研究表明,聚合物的环氧化改性能够提高产品的力学性能、耐磨性、粘接性能等。如环氧化顺丁橡胶作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与氯醚橡胶共混的增塑剂[2],使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显著提高;环氧化聚异戊二烯改性的橡胶在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橡胶的粘合性能等于未改性的产品相比,都有明显的提高[3],环氧化聚丁二烯与多元羧酸的反应产物可配制水基涂料。尚未见HRPIB环氧化改性的研究开发报道及环氧化改性的优点。(参考文献:[1]解洪梅.含双键聚合物的环氧化改性工艺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1998,8:51.[2]陈勇等.顺丁橡胶及环氧化产物作为增容剂的研究[J].弹性体,2007,17(1):28-31.[3]冯玉红等,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环氧化过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3)226-230.)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HRPIB在使用及性能上存在粘度大、分子极性低、经其改性的材料的气密性、耐油性和抗湿滑性较差等问题,对HRPIB进行环氧化改性,以有机溶剂为反应介质,HRPIB和氧化剂为 反应原料,氧化剂为过氧酸,进行环氧化反应。经环氧化的HRPIB将更好地应用于粘合剂制备、橡胶改性、环氧树脂改性、灌封材料制备等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氧化高活性聚异丁烯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和条件如下:
高活性的聚异丁烯与过氧酸按摩尔比为1∶0.7~1∶1.6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倒入带有搅拌和控温装置的三口玻璃烧瓶中进行环氧化反应,环氧化反应的温度为30~60℃;环氧化反应的时间为2~12h;将反应液移出,静置20-30min,分层后,用浓度为1~5wt.%亚硫酸钠溶液洗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过氧酸,再用浓度为3~5wt.%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后用蒸馏水洗涤上层有机相至pH=7,在真空度5~15Kpa条件下减压蒸馏15~25min,去除有机相中的有机溶剂甲苯和少量的水及酸,最终得到无色的透明粘稠状的环氧化高活性聚异丁烯。
所述的高活性的聚异丁烯(简称HRPIB),双键含量为80%~90%,分子量为1000~5000;
所述的过氧酸为过氧苯甲酸或间氯过氧苯甲酸;
所述的有机溶剂为苯、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的任意一种;高活性的聚异丁烯在有机溶剂中的浓度为0.08~0.25g/mL;
结构表征数据如下:所述的环氧化高活性聚异丁烯经FT-IR分析,3500~3200cm-1(宽吸收峰)为分子间氢键O-H伸缩振动;3100~3010cm-1为烯烃C-H伸缩振动;2896cm-1为亚甲基峰;1730cm-1是酯键峰,这就证明了环氧后分子中含有酯键,说明在环氧化过程中发生了副反应,引入了少量酯键;1675~1640cm-1为C=C伸缩振动;890cm-1为亚乙烯基特征峰。环氧基的主要峰值为810-950cm-1、1284cm-1左右。由两图对比可知,在环氧化反应后,C=C双键峰完全消失,亚乙烯基峰完全消失,出现了环氧基特征峰,这就证明了所合成的产物中含有环氧基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业大学,未经长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75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