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航空相机侦察区域的调节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7546.8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0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国;于春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11/02 | 分类号: | G01C11/02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立伟 |
地址: | 130033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空 相机 侦察 区域 调节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照相的机械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推扫式TDI CCD航空相机侦察区域的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装备的推扫TDI CCD航空相机都是以固定位置安装在机载平台上的,因此其能够侦察到的区域取决于机载平台的航线和相机的视场角。如果想侦察偏离航线较远区域的目标,只能改变机载平台的航线,及时改变机载平台的航线是很困难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需要一种及时改变相机侦察区域的调节机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侦察区域问题,提高航空相机的实用性。本发明提出一种通过调节航空相机姿态角实现改变侦察区域的调节机构。
技术方案:本发明用于对推扫CCD航空相机的姿态角进行调节,实现改变侦察区域,安装时X轴与机载平台飞行方向一致,定义航空相机绕X轴方向回转轴运动为横滚角变化,定义航空相机绕Y轴方向回转轴运动为俯仰角变化,见图3。
航空相机侦察区域的调节机构,包括内框架1、中框架2、外框架3、俯仰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4、齿形带5、横滚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6、第一俯仰轴压盖7、第一俯仰轴承8、第一俯仰支撑轴9、第二俯仰支撑轴10、第二俯仰轴承11、第二俯仰轴压盖12、大带轮13、第一横滚轴压盖14、第一横滚轴承15、第一横滚支撑轴16、第二横滚支撑轴17、第二横滚轴承18、第二横滚轴压盖19、大齿轮20;
各部件的位置及连接关系;
航空相机通过内框架1上的机械接口与调节机构连接,内框架1通过第一横滚支撑轴16、第二横滚支撑轴17、第一横滚轴承15、第二横滚轴承18、第一横滚轴压盖14、第二横滚轴压盖19安装在中框架2上,横滚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6安装在中框架2上,当机载导航发现重要目标并发出指令时,横滚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6驱动内框架1及固定在其上的航空相机运动,调节航空相机的横滚姿态角。
中框架2通过第一俯仰支撑轴9、第二俯仰支撑轴10、第一俯仰轴承8、第二俯仰轴承11、第一俯仰轴压盖7、第二俯仰轴压盖12安装在外框架3上,大齿轮20安装在外框架3上,俯仰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4安装在中框架2上,当机载导航发现重要目标并发出指令时,俯仰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4运转,大齿轮20给予俯仰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4反力使俯仰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4、中框架2及安装在中框架2上的部件运动,调节航空相机的俯仰姿态角。
本发明的优点:可按侦察任务需要,及时调节侦察区域。提高推扫TDI CCD航空相机的实用性、提高侦察能力。本发明具有较大的调节范围,横滚、俯仰姿态角调节范围均为90°。结构稳定可靠,使用灵活方便,成本造价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调整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也为摘要附图,包括内框架1、中框架2、外框架3、俯仰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4、齿形带5、横滚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6。
图2是调整机构结构剖示图,包括内框架1、中框架2、外框架3、俯仰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4、横滚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6、第一俯仰轴压盖7、第一俯仰轴承8、第一俯仰支撑轴9、第二俯仰支撑轴10、第二俯仰轴承11、第二俯仰轴压盖12。
图3是图2的A-A剖示图,包括中框架2、外框架3、大带轮13、第一横滚轴压盖14、第一横滚轴承15、第一横滚支撑轴16、第二横滚支撑轴17、第二横滚轴承18、第二横滚轴压盖19。
图4是图3的B-B剖示图,包括、齿形带5、横滚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6、大带轮13。
图5是图2的C-C剖示图,包括大齿轮20。
图6、图7、图8、图9是俯仰姿态角驱动及反馈装置4的结构剖示图,包括主驱动小齿轮21、箱体22、第一齿轮23、第二齿轮24、蜗轮25、蜗杆26、电机27、偏心套28、蜗杆下轴承29、蜗杆上轴承30、蜗杆压盖31、电位计支撑装置32、蜗轮左压盖33、蜗轮左轴承34、蜗轮右轴承35、箱盖36、蜗轮右压盖37。
图10是电位计支撑装置32的结构剖示图,包括第三齿轮38、小轴39、压盖40、小轴上轴承41、支撑箱体42、小轴下轴承43、压片44、电位器45。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75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毫米波导同轴转换器
- 下一篇:多功能燃煤节能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