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轿车车外噪声分析预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7583.9 | 申请日: | 200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1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登峰;陈书明;宋继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齐安全 |
地址: | 130012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轿车 噪声 分析 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辆工程领域的采用统计能量分析(SEA- Statistical Energy Analysis)技术,在汽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对轿车车外噪 声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噪声的大小是评价汽车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用户的购 车取向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汽车作为一种流动的噪声污染源,车外噪声直接 影响其周围环境、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为了 减少汽车车外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国际标准化 组织和各国纷纷制定关于汽车车外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的法规和标准,我国于 2002年经过对原标准的修订,发布并开始实施国家标准GB1495-2002《汽车加 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该标准规定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必须达到 规定的限值要求,否则不能出厂销售。在我国,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 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轿车已经逐步进入家庭,同时人们对汽车低噪声的要 求也不断提高,促使各大汽车制造厂商投入人力、物力等资源致力于降低车外 噪声,但迄今为止,在轿车的自主开发过程中,由于在汽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 不能对汽车车外噪声进行准确分析预测,从而难以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对车外 噪声进行有效控制,汽车开发厂商仍采用的传统方法来控制车外噪声,直到车外噪声 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为止。这种方法不仅延长了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同 时也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因此,需要一种能在汽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能对 汽车车外噪声进行准确分析预测的方法,从而为汽车产品开发中、样机研制前 为车外噪声控制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采用的传统方法来控制车外 噪声即在轿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难以对车外噪声进行预测的问题,提供了一种 使得轿车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即样车研制出来之前,就能够对其车外噪声进行 分析预测的轿车车外噪声分析预测方法。从而为轿车车外噪声控制提供依据, 能够缩短轿车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使所开发车型的车外噪声满足 设计及标准规定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轿车车外噪声 分析预测方法由建立轿车车身结构SEA模型、建立车外声腔SEA模型、确定车 身结构和车外声腔子系统SEA参数、确定车身所受外部的激励能量和车外噪声 分析预测五步骤组成。所述的建立车外声腔SEA模型是在轿车车身结构SEA模 型车身外表面与轿车车身左右两侧建立车外声腔SEA模型。车外声腔包括车身 表面外部声腔、中部声腔和预测声腔。
所述的车身表面外部声腔根据轿车车身结构SEA模型结构子系统划分情况 离散为各个小声腔,每个小声腔和对应的各车身结构子系统表面相互耦合,并 且各个小声腔之间也相互耦合,使车身表面外部声腔覆盖整个车身,车身表面 外部声腔厚度为0.2~0.6m。
所述的中部声腔外侧平面位于距车身纵向中心垂直对称面的距离为7.2~ 7.4m处,中部声腔内侧面和车身表面外部声腔的外侧面相耦合,且耦合面的尺 寸相同。
所述的预测声腔的纵向中心垂直平面应位于距车身纵向中心垂直对称面 7.5m处,预测声腔的内表面与中部声腔的外表面相耦合,且耦合面的尺寸相同, 预测声腔的厚度取0.2~0.6m。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确定车身所受外部的激励能量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发动机舱的声激励能量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发动机型号并完成轿车整车总布置;
2)根据测得发动机1m的声功率试验数据及发动机舱内发动机外表面到发 动机舱壁板间的距离,按点声源计算公式计算发动机对发动机舱的声激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75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成吡啶与甲基吡啶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硝基苯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