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压降减压转油线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67981.0 | 申请日: | 2009-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2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李鑫钢;隋红;秦娅;姜斌;罗铭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9/18 | 分类号: | F16L9/18;B01D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丽 |
地址: | 300072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压 减压 转油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种低压降减压转油线,用于炼油过程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炉与减压塔之间的管线,以及其它涉及高温低压石油产品输运装置。
背景技术
减压转油线为减压炉与减压塔之间的物料输送管线,合理设计的低压降减压转油线有利于提高油品汽化率,提高减压塔拔出率,以及改善减压侧线产品质量。由于减压转油线低速段直径一般1~2米,属于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管线。常压渣油在转油线内的流动过程属于变温、变压且发生逐渐汽化的复杂的汽液两相流动过程。目前,国内的转油线如图6所示,由等直径90度弯头1、30~60度弯头2、过渡段直管6和低速段5组成;使用过程中存在压降大、温降大、局部流速过高的问题。高压降转油线一方面会使油品的汽化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到油品的拔出率;另一方面,高压降使管内温降增加,导致减压炉出口温度过高,油品易裂解、结焦。此外,高压降转油线内会出现油品流速过高,易造成管系振动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低压降减压转油线,在减小管线压降的基础上,还可以减小温降,使管内气速下降到较低水平、优化油品的汽化效果、提高拔出率、改善减压侧线产品质量。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低压降减压转油线,由90度渐扩式弯头、30~60度弯头、过渡段和低速段组成;其特征是过渡段采用逐级扩径的结构。
本发明的90度渐扩式弯头为曲率半径为3~6倍弯管直径的90度渐扩式弯头。
本发明的过渡段是夹角为15~30度的裤状三通3后连接有夹角为45~90度的Y型裤状三通4。
本发明的低压降转油线对过渡段采用逐级扩径,对各个连接处进行圆滑处理,转油线管系的小口径端连接加热炉出口,大口径端连接减压塔入口。
本发明所述低压降减压转油线具有如下特点和积极效果:
1.采用管径渐扩、连接处进行圆滑处理的原则,减小流动过程的阻力损失,减小转油线的压降,优化油品的汽化效果,进而提高拔出率,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2.夹角为15~30度的特殊结构裤状三通、曲率半径为3~6倍弯管直径的90度渐扩式弯头以及夹角为45~90度的Y型裤状三通设计结构,使过渡段的流速降低,减小设备的磨损率,防止管系振动,实现安全生产。
3.低压降转油线可以减小温降,从而使转油线热膨胀量减小,热应力减小,减小炉管需吸收的热膨胀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减压炉出口温度,减少油品裂解和结焦,利于提高减压侧线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a:本发明转油线外形轮廓图;
图1b:本发明转油线侧面结构图;
图1c:本发明转油线正面结构图;
图2:为曲率半径为3~6倍弯管直径的渐扩式90度弯头结构图;
图3:为30~60度弯头结构图;
图4:为夹角为15~30度的特殊结构裤状三通结构图;
图5:为夹角为45~90度的Y型裤状三通结构图;
图6:现有技术的减压转油线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如下:
图6为某石化公司减压转油线的结构示意图。减压炉管为四路出口,在炉顶抽出,竖直向上并经过一个90度弯头,然后沿一段水平直管,再经过一个水平方向的45度弯头,四路过渡段合并插入低速段,与低速段直管成水平45度角。低速段直径1.4m,长约28m。
将图6转油线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后的结构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由曲率半径为3~6倍弯管直径的90度渐扩式弯头1连接30~60度弯头2,在30~60度弯头2后连接夹角为15~30度的裤状三通3、裤状三通后连接有夹角为45~90度的Y型裤状三通4,Y型裤状三通4后连接低速段5。
过渡段采用曲率半径为3~6倍弯管直径的渐扩式90度弯头如图2所示,30~60度弯头如图3所示,渐扩式90度弯头扩径率在10%~15%之间;采用夹角为15~30度的特殊结构裤状三通如图4所示,夹角为15~30度指两个裤管之间夹角为15~30度,分别将过渡段四支弯管连接。Y型裤状三通如图5所示,Y型裤状三通两个支管之间的夹角为45~90度,且采用渐扩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79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