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碱渣脱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8359.1 | 申请日: | 200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4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辉;胡智辉;何东荣;吴婷婷;韦向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丽 |
地址: | 300072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排放的碱渣的脱水方法。
背景技术
碱渣是由氨碱法生产纯碱排出的废渣土,俗称为“白泥”,其主要含有CaCO3,CaSO4,CaCl2,NaCl,CaO,Mg(OH)2,SiO2,Al2O3,Fe2O3,NH4Cl等成分。目前国内碱渣处理方法大多是把其暂时存放起来。碱渣的存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对区域性生态平衡会造成不良影响。我国每年由氨碱法生产的纯碱超过4×106t,排出约2.5×106m3碱渣土,越来越难于解决碱渣堆放场地问题。研究人员在积极地探索碱渣的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途径,以达到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又节约资源和土地的循环经济效益。
碱渣含有生产水泥、砖、土壤改良剂、饲料添加剂等所需的主要矿物成分,可用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材料,还可用作人工土,而碱渣的颗粒非常细小,是碱渣的又一个主要特征。其中,65%以上(体积分数)的碱渣粒径<10微米(相当于1250目),95%以上的碱渣<25微米(相当于500目),碱渣的最大粒径为38微米(相当于320目)。由于碱渣的粒度细,比表面积大,具有胶体性质,因此其粉体颗粒沉降速度慢,且含水率高,难以脱水,这是碱渣治理和利用的一个难点。
综上所述,对改进当前碱渣脱水技术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碱渣脱水后可以变废为宝,大量的利用,改变碱渣堆积污染环境、破坏区域性生态平衡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碱渣经过浓缩、机械脱水率后仍然含有大量的水,难以利用,提供一种碱渣脱水的新方法,可以脱除碱渣中机械方法不能除去的水。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一定量的碱渣与热有机溶剂的作用下,有机溶剂与碱渣中难以脱除的水形成共沸物,加热共沸后形成的蒸汽通过冷凝管冷却回流到分流管中,在分流管中分层而分离出水,最终使使碱渣的含固率大大提高,体积减小。其具体步骤包括:
1)按溶剂与碱渣质量比为1∶0.9~2.5的比例加入带有搅拌、分流管、冷凝器的反应釜中,在搅拌下加热至回流温度;
2)当回流开始后,分流管中收集的液体会出现两种液体明显分层,下层是水,上层是有机物;
3)保持分流管中的水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过滤,将有机物与碱渣分离,得到脱水后的碱渣,滤液回收继续利用。
所述的溶剂是与水不互溶的液态烷烃、环烷烃、卤代烷烃、醇、醚或芳烃。如柴油、苯、正己烷、环己烷、十六醇、乙醚或甲苯。
回流温度与所用有机溶剂有关,如用柴油时回流温度为110℃左右;
本发明技术操作简单,容易实施,由于本发明使碱渣中不能经过机械方法脱水快速的脱除,经本发明处理后的碱渣的含水量明显降低,含水量低于10%,便于碱渣的运输和工业利用,从而为碱渣的脱水处理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过程中无废弃物生成,有机溶剂可以反复使用,不会产生废弃有机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方法是利用有机溶剂与碱渣按一定的比例(0.9~2.5∶1)混合在搅拌下进行加热回流,从而分离出碱渣中的大量水分。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1)称取碱渣125g加入到500ml的四口烧瓶中,然后称量250ml柴油加入其中混合;
(2)给四口烧瓶安装上搅拌器,温度计,分流管和冷凝管;
(3)在搅拌下加热碱渣和柴油的混合物,109℃开始回流,回流120min左右,分离器中的水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从分离器中分离出来的水的体积为80ml;
(4)过滤烧瓶中的碱渣和油的混合物,称量滤渣的重量为75g,滤出柴油的体积为205ml;
(5)滤出的柴油和分流管中的油回收继续利用,其脱水率为91.4%。
实施例2
(1)称取碱渣125g加入到500ml的四口烧瓶中,然后称量100ml柴油加入其中混合;
(2)给四口烧瓶安装上搅拌器,分流管和冷凝管;
(3)在搅拌下加热碱渣和柴油的混合物,106℃开始回流,回流150min左右,分离器中的水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从分离器中分离出来的水的体积为78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83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万向节轴套毛坯冷挤压成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全自动间歇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