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治未病和药食同源理论的防治高血脂症的食疗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8867.X | 申请日: | 2009-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4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石学敏;胡国强;冯红;王爱明;颜艳;倪天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石学敏 |
主分类号: | A61K36/73 | 分类号: | A61K36/73;A61P3/06;A23L1/30;A61K35/56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江增俊 |
地址: | 30022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治未病 同源 理论 防治 高血脂 食疗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疗制剂,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治未病和药食同源理论的防治高血脂症的食疗制剂。
背景技术
源于《黄帝内经》的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受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明清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健康为核心,包括(1)无病养生、防患未然;(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病后调摄、防止复发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人们常提及的亚健康状态既属于“治未病”的“无病养生、防患未然”的范围。中医学对于“治未病”的常见措施有调摄情志、合理食疗、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传统保健、针灸推拿和中药疗法。
“药食同源”是中华民族千万年来与大自然和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结晶,由此发展起来的饮食疗法也具有鲜明的特色,是“治未病”的常见措施之一。2002年我国卫生部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物品共87种。
现有技术中,针对防治高血脂症而应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物品的方剂多见于与某些中药混合配置,例如公告号CN1686442的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降血脂的中药胶囊、制备方法及其用途》,其中药胶囊由提取后的绞股蓝粉、提取后的山楂粉、提取后的丹参粉、提取后的黄芪粉制成;重量比是提取后的绞股蓝粉3-12份、提取后的山楂粉3-12份、提取后的丹参粉2-8份、提取后的黄芪粉2-8份。
再如申请号为200510046692.4的发明专利申请《降糖、降脂的保健食品及其制法》,由以下重量份比的组分组成:魔芋85-115、苦瓜68-92、枸杞子51-69、黄芪34-46、人参17-23。
再如申请号为200710092622.1的发明专利申请《灵芝虫草葛根粉及其制备方法》,由灵芝、虫草、甜叶菊、奶粉及葛根组成的该粉剂可以治疗高血脂疾病。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防治高血脂症的食疗方法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应用水平,但是,人们普遍认为现实生活中有关防治高血脂症的食疗效果并不显著。根据申请人调查,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药食同源物品中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较低,不足以显现对某种疾病的防治效果;二是食用方法不当,造成活性成分损失;三是不能严格遵循中医药学辨证施治原则而因人对症选“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对于防治高血脂症的食疗效果并不显著的技术问题,而公开一种基于治未病和药食同源理论的防治高血脂症的食疗制剂,该制剂具有严格遵循中医药学辨证施治原则的突出特点。
本发明的防治高血脂症的食疗制剂由以下重量比原料组分的有效成分组成:昆布4-6、桃仁6-8、决明子6-8、牡蛎14-16、荷叶4-6。
所述各食疗原料组分的重量比是昆布5、桃仁7、决明子7、牡蛎15、荷叶5。
所述食疗制剂是粉剂、颗粒剂、胶囊剂或片剂。
上述各食疗原料组分的基本有效成分及其主要功效是:
昆布:即海带,含有多种有机物和碘、钾、钙、铁等元素,还含蛋白质、脂肪酸、糖类、多种维生素和尼克酸等。能显著降低胆固醇,对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及脂肪过多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桃仁:含有苦杏仁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决明子:含蒽甙类物质,分解后产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大黄酚及葡萄糖等。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菌等作用。
牡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营养成份。具有软坚散结调中益气、养血活血的作用。
荷叶:含荷叶碱,生理活性显著,具有明显的降血脂、抗病毒作用
高血脂症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脾虚不运,湿浊内生,停积日久,则阻滞气血运行,致使血瘀加重所致,应以醒脾除湿,活血化瘀法治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石学敏,未经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石学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88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头与机器人操作臂之间的连接
- 下一篇:电流模式DC-DC转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