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蛙眠胶囊食品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2851.6 | 申请日: | 200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4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白秀娟;程志学;徐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大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1/302 | 分类号: | A23L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90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囊 食品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林蛙脑配伍生产睡眠保健食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所说的林蛙指的是学名为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chensinensis)和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其浑身是宝,可被广泛开发利用。目前,林蛙身上最有价值的是其雌蛙输卵管之干品入药,名为“蛤蟆油”、“林蛙油”,广东则称之为“雪蛤膏”,是传统、显效的动物药材,为中国东北的特产。在《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均有记载,蛤蟆油性温,归肺、肾经,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补虚退热等功效。因为蛤蟆油(输卵管)是集食、药、补为一体的高级滋补品,有延缓衰老、增强免疫的作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受到追捧,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所以林蛙养殖就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产业,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已遍及我国东北各省山区,连一些平原地区的城郊农民、下岗职工也纷纷大力投资养殖林蛙。但是目前获取蛤蟆油(输卵管)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宰杀林蛙剖取输卵管(输卵管)的破坏性利用资源的加工方法,还废弃了大量营养价值极高的副产物,如蛙头,致使林蛙资源数量剧减,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危害。褪黑素(MT)又称松果体素,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特别是冬眠期动物的松果体内。褪黑素也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其是药用植物的枸杞、芦荟等其含有较高水平的褪黑素,并且植物中的褪黑激素可以被动物包括人体通过消化道吸收,在体内发挥生理保健作用。研究表明:MT参与对动物换毛、生殖及其它生物节律和免疫活动的调节,具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展示了在医药、化妆品工业、畜牧业及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商业应用前景。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长期的失眠导致患者对睡眠产生焦虑、恐惧,同时伴有心境低落及躯体不适。另一方面,各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常导致失眠的发生。两者相互作用出现故障,就会导致失眠,而生物钟的管理密码则是人脑内松果体分泌褪黑素(MT)的昼夜节律。因此体外补充MT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昼夜节律,解决因生物钟障碍引起的失眠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蛙眠胶囊食品的生产方法,通过将林蛙废弃物蛙脑中的褪黑素提取后,再配以植物性褪黑素的工艺方法,制备成蛙眠胶囊食品,达到变废为宝、扩大蛙脑废弃物使用范围、提供一种新的预防和治疗失眠症保健食品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蛙眠胶囊食品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死蛙脑的摘取:无菌取下蛙脑的松果腺,冷冻3h;
(2)脱脂:加入比例为2∶1的灭菌生理盐水∶甲醇液充分溶解,氯仿脱脂;
(3)纯化:静置,吸上层液,离心10min,得粗品,40℃避光蒸馏,配成含量为0.01g/ml的蛙脑纯化溶液,置4℃冰箱,备用;
(4)吸附:枸杞、芦荟等清洗后,放入通风烘干箱50~60℃烘干,并粉碎至20~40目,加入至蛙脑纯化液中吸附;
(5)配伍VC后,灌入胶囊中,辐照灭菌。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充分利用了我国特有的林蛙资源,合理配伍富含褪黑素的药食同源的枸杞、芦荟,生产纯天然褪黑素显效食品,保证了林蛙资源的持续利用,也为失眠人群提供了安全的健康食品,具有工艺方法简单、林蛙废弃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一种蛙眠胶囊食品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死蛙脑的摘取:无菌取下蛙脑的松果腺,冷冻3h;
(2)脱脂:加入比例为2∶1的灭菌生理盐水∶甲醇液充分溶解,氯仿脱脂;
(3)纯化:静置,吸上层液,离心10min,得粗品,40℃避光蒸馏,配成含量为0.01g/ml的蛙脑纯化溶液,置4℃冰箱,备用;
(4)吸附:枸杞、芦荟等清洗后,放入通风烘干箱50~60℃烘干,并粉碎至20~40目,加入至蛙脑纯化液中吸附;
(5)配伍VC后,灌入胶囊中,辐照灭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大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大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28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