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制石灰的方法和星形窑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3908.4 | 申请日: | 200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0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贾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会平 |
主分类号: | C04B2/12 | 分类号: | C04B2/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9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制 石灰 方法 星形 装置 | ||
1.一种烧制石灰的方法,将石灰石物料置于窑炉中煅烧成石灰,其特征是:燃料气和助燃空气从煅烧带(10)的一侧进入窑体,燃烧后烟气横向流动,煅烧石灰后从另一侧离开窑体,两侧烧嘴交替运行。冷空气从冷却带(13)的一侧进入窑体,横向流动经过石灰层,冷却石灰后从另一侧出去,冷却带冷却石灰后的热空气通往预热带预热石灰石物料;热空气从预热带(4)的两侧进入窑体,预热石灰石后从预热带上部的废气抽吸梁(19)出去。
2.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星形窑炉装置,包括有窑体(3)、进料系统、出料装置(15)、燃料系统、供风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窑体为竖窑结构,窑体的横截面为矩形或类矩形或圆形,窑体内分预热带(4)、煅烧带(10)和冷却带(13),所述预热带的上部至少设有一根废气抽吸梁(19),其特征是:煅烧带相对的两侧窑壁分别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高温蓄热式烧嘴(7),所述高温蓄热式烧嘴内装有蓄热体,所述烧嘴分为燃气烧嘴(26)和空气烧嘴(27),空气烧嘴通过换向阀(8)分别与鼓风机和排放系统连接,燃气烧嘴(26)通过换向阀与燃气线和排放系统连接;预热带两侧相对的窑壁分别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气孔,每侧的气孔与集气装置连接;冷却带两侧相对的窑壁分别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气孔,每侧的气孔与集气装置连接,所述集气装置与风机或预热带进气孔的集气装置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星形窑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预热带两侧分别设有集气装置,集气装置通过气孔与窑内相连接,集气装置另一侧通过蓄热式管路(31)与冷却带两侧的集气装置相连接;所述预热带窑壁上设有1~16排气孔,每排1~16个气孔,所述气孔为竖长形气孔(28)或横长形气孔(29)或其他形状的气孔;气孔尺寸根据窑体尺寸、炉况、物料情况等合理确定。也可以在预热带设有进气梁(32),其进气梁可加也可不加,所述进气梁设有进气口,进气口向下开口或水平方向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星形窑炉装置,其特征是:煅烧带相对的两侧窑壁装有高温蓄热式烧嘴(7),所述烧嘴分为燃气烧嘴(26)和空气烧嘴(27),空气烧嘴通过换向阀(8)分别与鼓风机和排放系统连接,燃气烧嘴(26)通过换向阀与燃气线和排放系统连接;所述高温蓄热式烧嘴(7)在窑体内向下倾斜安装,与垂直线的夹角为25~90°,所述燃气烧嘴(26)与空气烧嘴(27)为并排间隔布置或上下间隔布置;高温蓄热式烧嘴根据炉体需要可以在窑体的不同水平高度设置单排或多排烧嘴,每排上可以设有多对高温蓄热式烧嘴,也可以只设一对。蓄热式烧嘴处设有燃烧室(9),每一燃烧室对应一个空气烧嘴(27)和一个燃气烧嘴(26),燃烧室出口(12)与窑体内连通,所述高温蓄热式烧嘴内装有蓄热体,蓄热体为瓷球或钢球,或为蜂窝状或为其它形状,也可以在蓄热体上开凹形槽并且向下开孔与下面的蓄热体的凹形槽相通形成凹形蓄热体(24),便于灰尘向下沉积,在高温蓄热式烧嘴的下部设有积灰装置,在积灰装置上侧有鼓风管路并且可以在积灰装置(25)内的积灰隔板上侧对高温蓄热式烧嘴鼓风将蓄热体内的灰尘反吹进窑内;高温蓄热式烧嘴可对燃料和空气同时进行预热,也可以只对其中一种进行预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星形窑炉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冷却带为两个区,两个区的两侧设有集气装置(6e、6f、6g、6h)分别通过三通阀与风机(30)和通过连接管路与预热带的集气装置(5e、5f)连接;所述连接管路为蓄热式管路(31),如图4所示,管路砌有耐火砖,蓄热式管路内装有蓄热体,蓄热体的材料和形式如同高温蓄热式烧嘴的蓄热体,也可以不同;所述冷却带两侧的集气装置通过气孔与窑内相连接,窑壁上设有1~16排气孔,每排1~16个气孔,所述气孔为竖长形气孔(28)或横长形气孔(29)或其他形状的气孔;气孔尺寸根据窑体尺寸、炉况、物料情况等合理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会平,未经贾会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390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