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供粉顺畅的风粉混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4729.2 | 申请日: | 200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1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荆有印;王松岭;谢英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主分类号: | F23D1/00 | 分类号: | F23D1/00;B01F5/02;B65G53/1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羡民;高锡明 |
地址: | 071003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顺畅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燃烧设备供应燃料的装置,特别是设有导流板的双托板风粉混合器,属燃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电站锅炉绝大多数都采用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煤粉通过给粉机、落煤管,由一次风风管经风粉混合器、燃烧器送入炉膛燃烧。风粉混合器是煤粉锅炉中用来混合煤粉和燃烧所需空气的风粉混合装置,其主要类型有单托板风粉混合器、双托板风粉混合器和文丘里风粉混合器。大型锅炉一般采用单托板风粉混合器或双托板风粉混合器,其主要构成中包括落煤管、本体、托板、舌板、方板等,其混合机理是当一次风气流通过缩口时,由于抽吸作用,在缩口处形成负压,落煤管中下落的煤粉被气流抽吸进入煤粉混合器。为了保证锅炉安全、经济、稳定地运行,要求给粉装置能连续、均匀给粉。但在锅炉实际运行中,这种普通结构的风粉混合器在煤种多变情况下,易在管道内产生正压托粉,出现下粉不畅、脉动出粉、甚至断粉等现象,这时在燃烧器喷口表现为“团状煤粉”射入炉膛或“断粉”,导致锅炉运行参数不稳定,严重时,被迫短时间内降负荷,影响了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及安全性。近年来由于电厂煤种多变,煤质较差,锅炉频繁发生堵粉现象,为防止因断粉造成熄火停炉事故,经常采用投油助燃措施,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与经济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有效消除正压托粉、脉动出粉、断粉等不良现象,使供粉顺畅的风粉混合器。
本发明所称问题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供粉顺畅的风粉混合器,构成中包括落煤管、本体、上托板、下托板、前舌板、后舌板和方板,所述落煤管位于方板上部,上、下托板位于本体内,其特别之处是:构成中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位于落煤管出口处,其前工作面沿前舌板延长线设置,后工作面沿落煤管前壁延长线设置,导流板下端与上托板间形成喉口。
上述供粉顺畅的风粉混合器,所述导流板高度H为40-45毫米,所述喉口高度B为25-35毫米。
上述供粉顺畅的风粉混合器,所述上托板前端与前舌板前端平齐,上托板长度L为450-475毫米,上托板下表面距本体中心线距离E为12-17毫米,下托板上表面距本体中心线距离F为65-80毫米。
本发明针对普通风粉混合器在煤种多变的情况下,易在管道内产生正压托粉导致锅炉运行参数不稳定问题,设计了一种在风粉混合器内设置导流板的双托板风粉混合器,利用导流板完成对落煤管下落煤粉的引导过程,从而保持连续、均匀给粉。由于设置了导流板,使导流板底部与上托板形成喉口,高速气流对煤粉具有抽吸作用,使喉口和落煤管内始终处于负压状态,有效消除了托粉现象;此外,将上托板延长,同时将上、下托板位置下移,使上托板上方的气流增加,喉口气流速度增大,加强了对煤粉的引射作用。本发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实现、效果明显,适用于电站煤粉锅炉、工业煤粉锅炉及化工、水泥等行业需要输送粉料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4是导流板结构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图4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表示为:1.本体;2.前舌板;3.落煤管;4.导流板;4-1.导流板前工作面;4-2.导流板后工作面;5.方板;6.后舌板;7.下托板;8.上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经现场调研、冷态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认为,风粉混合器造成锅炉给粉管道堵粉的主要原因为:煤质差、灰分大,风、粉混合比变化,混合阻力损失大,一次风管内风压不稳,使风粉混合器混合点负压消失,处于正压状态,由于落煤管内煤粉为非满管流动,部分气流上冲进入落煤管,形成一次风气流正压托粉现象。针对上述原因本发明开发了一种不受喉口处压力影响的煤粉混合器。
参看图1-3,本发明构成中包括本体1、落煤管3、上托板8、下托板7、前舌板2、后舌板6、方板5和导流板4,导流板位于落煤管3出口处,其前工作面4-1沿前舌板延长线设置,后工作面4-2沿落煤管前壁延长线设置,导流板下端与上托板8间形成喉口,喉口高度尺寸B为25-35毫米。
参看图4-6,导流板为一异形板,其高度尺寸H为40-45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未经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47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弹性材料的防冻胀热管
- 下一篇:一种热收缩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