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松香缩聚物引气剂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6641.4 | 申请日: | 2009-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5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任雪梅;郝挺宇;郭诚;苏波;梅名虎;涂玉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F1/04 | 分类号: | C09F1/04;C04B24/34;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松香 缩聚 物引气剂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气剂及其应用,尤其涉及一种松香缩聚物引气剂及其在工、民建筑、 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或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或砂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引气剂是指能给混凝土、砂浆等引进定量细微气泡而又不会显著改变水泥凝结和硬化速 度的外加剂,它可以明显降低混凝土拌合水的表面张力和表面能,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大量的 微小、稳定的封闭气泡。这些气泡一方面切断了混凝土内部部分毛细管通路使混凝土结冰时 产生的膨胀压力得到缓解,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另一方面阻断了混凝土内部毛细管 与外界的通路,使外界水份不易浸入,减少了混凝土的渗透性;同时,大量的气泡还能起到 润滑作用,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引气剂在混凝土、砂浆等中的应用在国外已得到许多国 家的公认,尤其是日本,几乎大部分混凝土,包括高强高性能混凝土(HPC)都要掺用引气 剂。美国北部地区和加拿大所有露天使用的混凝土规定都要掺用引气剂,主要是考虑改善混 凝土的耐久性。
我国五十年代开始开发引气剂,用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但是,引气剂在我国的 使用并不普遍,掺引气剂的混凝土仅占混凝土总量的百分之几。究其原因,主要与我国传统 的引气剂存在诸多缺点有关,如引气性能不稳定、水溶性差、引入的气泡稳定性差等,这些 缺点制约了引气剂的推广应用。此外,混凝土的配制中常采用粉煤灰作为活性掺合料,以改 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并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缩开裂趋势。但应用发现,部分烧失量较 高的粉煤灰因含有未燃碳粒,常常降低引气剂的引气效果。
因此,现有技术缺少引气性能稳定、引气效果好、水溶性好、气泡保持性能高的引气剂, 不能在满足各种普通掺合料混凝土引气需求的同时,也满足特种混凝土的引气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引气性能稳定、引气效果好、 水溶性好、气泡保持性能高等特点的松香缩聚物引气剂及其在工、民建筑、公路、铁路、桥 梁、隧道或水利工程的混凝土、砂浆中的应用,用以提高混凝土或砂浆的质量,特别是提高 混凝土或砂浆的耐久性、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
为达到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松香缩聚物引气剂,所述松香缩聚物引气剂由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得:
1)进行异构化反应:将原料松香或将原料松香和木质素投入反应器中,加热熔化混合均 匀,进行异构化反应制得异构化产物A,其中,松香和木质素的重量份数如下:
松香 90~100份,
木质素 10~0份;
2)进行缩聚反应:向异构化产物A中加入马来酸酐或加入马来酸酐和浓硫酸,进行缩 聚反应,反应温度为140~200℃,反应时间为1~6小时,制得合成树脂B,异构化产物A、 马来酸酐、浓硫酸的重量份数如下:
异构化产物A 60~100份,
马来酸酐 5~40份,
浓硫酸 0~5份;
3)进行接枝酯化反应:缩聚反应结束后,降温至80~130℃,向反应器中加入聚乙二醇, 同时还加入丙三醇和/或浓硫酸,进行接枝酯化反应,反应温度为100~200℃,反应时间为4~ 8小时,制得酯化产物C,合成树脂B、聚乙二醇、丙三醇、浓硫酸的重量份数为:
合成树脂B 50~100份,
聚乙二醇 5~30份,
丙三醇 0~10份,
浓硫酸 0~5份;
4)接枝酯化反应结束后,降温至70~100℃,加入有机醇胺盐类的稳泡组分,升温至110~ 140℃,保温反应1~4小时;
5)降温至20~90℃,用碱液中和步骤4)所得液体,控制pH=8~13,于50~110℃下, 保温反应1~4小时,滴加自来水,控制所得液体的固含量为29~31%,制得终产物松香缩聚 物引气剂。
本发明步骤1)中,所述松香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或四级松香或前述任意两种以 上的混合物;松香应敲成碎块,以免损伤反应器;原料松香或原料松香和木质素的熔化温度 为120~160℃;异构化反应时间为0.5~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66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砂浆配重的座椅
- 下一篇:透气鞋专用磁悬浮气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