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硅锰铁合金渣为主要原料的凝石胶凝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6712.0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2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孙恒虎;倪文;易忠来;张旭芳;徐维瑞;张吉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7/28 | 分类号: | C04B7/28;C04B7/153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童晓琳 |
地址: | 10008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锰铁 合金 主要原料 凝石胶凝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以硅锰铁合金渣为主要原料的凝石胶凝材料。
背景技术
铁合金作为炼钢的脱氧剂和合金添加剂是钢铁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目前中国的铁合金生产能力已达到1200万吨/年,包括再建的项目在内生产能力为1900万吨,生产厂家4000余家,2004年产量865万吨,按1:1的比例可产生废渣800万吨。长期以来,铁合金渣作为固体废弃物排放,侵占大量土地,破坏地表植被和景观,加剧水土流失,粉尘噪声,污染水源等,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同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其中,国内外对硅锰铁合金渣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用于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和料、生产砌块、铺路、砌筑砂浆、抹灰等。
《中国水泥》2003年第5期中《硅锰渣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一文介绍了使用石灰石、硅锰渣、镍渣、煤矸石、无烟煤配制生料后用于生产熟料,将粉煤灰作为混合材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
《建材工业信息》1998年第6期中《用锰渣制作空心砌块》一文介绍了一种使用铁合金渣作为骨料生产空心砌块的方法。
《工业建筑》1994年第5期中《硅锰渣微粉末C60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介绍了使用0.08mm方孔筛筛余量在1%以下,即比表面积必须在4500cm2/g的超细硅锰铁合金渣作为矿物细掺料制备高强混凝土,硅锰渣微粉的掺量为10~20%。
CN1415567A公开了一种凝石二元化湿水泥及其用途,其中采用大掺量废渣例如矿渣、钢渣、钛渣等湿法制备凝石胶凝材料的方法,其中凝石胶凝材料的原理是基于仿地成岩的凝石原理,即硅中心稳定理论。在本材料体系中SiO2和Al2O3含量远远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以达到50%以上。具有火山灰活性的硅铝类物质具有在成岩流体的作用下快速凝结硬化的特征。其凝结硬化过程是靠成岩流体对硅铝类物质的溶蚀再聚合作用,溶蚀再结晶作用和次生加大作用。在硅铝物质重组过程中,硅氧四面体对第三主族元素和第五主族元素具有四配位同构化效应,同时能够将第一、第二和第六、第七主族元素固定在网络体中以平衡由于四配位同构化效应所造成的电荷不平衡,从而使所形成的硅铝基胶凝材料硬化体不但具有很高的强度,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成岩流体依靠盐类物质的多组分协同效应而具有很强的成岩能力。成岩流体不仅是成岩剂溶于水的简单组合,而且是在成岩过程中通过不断溶解经计算配合的主体物料,其自身的成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成岩能力不断增强。该申请在此全文引入以供参考。
综上所述,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能大量使用硅锰铁合金渣的新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硅锰铁合金渣为主要原料的凝石胶凝材料。
一种以硅锰铁合金渣为主要原料的凝石胶凝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凝石胶凝材料以硅锰铁合金渣、水泥熟料、石膏、燃煤废渣和成岩剂为原料,按重量百分含量为,硅锰铁合金渣:60~90%,水泥熟料:0~30%,石膏:2~10%,燃煤废渣:0~30%,成岩剂:0.5~10%。
所述硅锰铁合金渣的化学成分按重量百分含量为,Al2O3:16~30%,SiO2:30~45%,MgO:0.01~15.0%,CaO:0.01~30%,Fe2O3:0.01~3.0%,MnO:0.01~5.0%,烧失性物质:0.5~5.0%。
所述燃煤废渣为循环流化床炉渣、粉煤灰或轻烧煤矸石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循环流化床炉渣的化学成分的按重量百分含量为,Al2O3:20~30%,SiO2:30~50%,MgO:0.01~8.0%,CaO:0.01~15%,Fe2O3:0.01~10%,烧失性物质:0.1~10.0%。
所述石膏为天然无水石膏、二水石膏、脱硫石膏、磷石膏或含CaSO4的工业废弃物。
所述成岩剂为凝石A成岩剂或凝石C成岩剂,凝石A成岩剂用于水泥熟料掺量≥5%的配方中,凝石C成岩剂用于水泥熟料掺量<5%的配方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未经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67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