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醛重组材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7385.0 | 申请日: | 200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6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余养伦;于文吉;祝荣先;周月;任丁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7N3/00 | 分类号: | B27N3/00;B27N3/08;B27N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英 |
地址: | 100091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组材,尤其是一种无醛重组材。本发明还提供该无醛重组 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重组材包括重组竹和重组木,它是将竹材或木材经过一系列的机械和化学加 工后形成的束状(或条状)单元,经干燥、施胶、铺装和胶合等工序而制成的一 种新型木质或竹质复合材料,由于重组材的特殊的纹理结构、良好的物理力学性 能和原料利用率高的优点,近年来,特别是重组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重组材按 成型工艺可分为热压固化成型法和冷压烘干固化成型法,其中热压固化成型法工 艺如图1所示,冷压烘干固化成型法工艺如图2所示。
采用现有技术制造重组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的重组材的施胶工艺主要采用浸胶法,为了达到浸胶均匀,需要将胶粘 剂的固含量控制在8%~30%之间。采用浸胶工艺,由于这种胶黏剂的溶剂中含有 大量的水,浸胶之后竹(木)束的含水率远远大于热压成型板材所需要的含水率, 竹(木)束的含水率随着浸胶量和固含量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用固含量为18%的 酚醛树脂进行浸胶,当浸胶量(浸胶量即为胶黏剂的固体含量与竹(木)绝干重 量的百分比)为12%时,竹(木)束的含水率高达48.8%,如此高的含水率的竹(木) 束在组坯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干燥,一方面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在 干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从而使成本增加;其次,由于未固化的胶黏剂 中甲醛和苯酚的含量较高,在干燥过程中极易挥发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再 者,即使经过低温干燥,也会使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降低(于文吉,余养伦,周月,任 丁华.小径竹重组结构性能影响因子研究林产工业,2006,33(6):24-28)。
2.目前,重组材中所采用的胶粘剂主要是酚醛树脂胶粘剂,也有部分采用脲 醛树脂胶粘剂或三聚氰胺改性的脲醛树脂胶粘剂。这几种胶粘剂均为醛类胶黏剂, 其最突出的问题是释放出的甲醛和游离酚对人体会产生巨大的危害。随着人类社 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环保意识和身体健康意识的加强,酚醛树脂的游离酚问题, 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游离酚的释放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采用醛类胶黏剂 的甲醛释放量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着手解决甲醛释放问题。早在上世纪 60年代就有人着手研究解决甲醛释放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危害的问题。进入90年 代,在欧洲及美国和日本均制定了严格的控制甲醛释放的标准,欧洲和日本相应 地出台了E0、E1、E2级和FC0、FC1、FC2等控制甲醛释放量的等级,我国于2000年 颁布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580-2001,同时执行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人造板产品禁止在市场上销售的规定。 2007年以来,欧盟部分实木复合地板进口商已经向我国的出口商提出要求生产无 醛实木复合地板;而作为全球市场风向标的美国,其最大的州-加利福尼亚州于 2007年4月份立法,将逐步限制利用脲醛胶制造的胶合板在加州的使用,到2010年 禁止醛类胶黏剂胶合板在加州的销售和使用,由此可见,解决甲醛释放量问题和 生产环保型绿色人造板产品是关系到人造板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3.目前重组材所采用的胶粘剂主要的是酚醛树脂胶粘剂、脲醛树脂胶粘剂和 三聚氰胺改性的脲醛树脂胶粘剂,均属于极性胶黏剂,又由于竹(木)材属于极 性材料,这些胶黏剂在竹(木)材中的渗透性较差,很难达到施胶均匀。
4.目前,重组竹的工业化生产中,大部分采用酚醛树脂胶黏剂。由于酚醛树 脂胶黏剂呈褐色或深褐色,将酚醛树脂作为胶黏剂,改变了重组材基材的颜色, 无法获得竹(木)基材本身天然的颜色。
5.竹(木)基材属于高分子材料,在酚醛树脂的合成过程中添加的碱性物质 如氢氧化钠会对竹(木)基材有较强的水解和降解作用(成俊卿,木材学,中国林 业出版社,316页),特别是在浸胶后的干燥和热压过程中对竹(木)基材产生降 解作用,一方面使得重组材的物理性能降低,另一方面使得生产出的重组材表面 毛刺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73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激光焊接热塑性塑料件的装置
- 下一篇:一种陶瓷轴承球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