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亲水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7830.3 | 申请日: | 200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6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贺军辉;刘湘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3C17/23 | 分类号: | C03C17/23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亲水 防雾增透 涂层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超亲水的防雾增透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玻璃的雾化是指湿气或蒸汽冷凝在玻璃制品表面形成微小水滴。而防雾玻璃(Anti~fogging glass)就是指普通玻璃在经过特殊处理之后,使表面具有超亲水特性,使由于雾化而形成的微小水滴迅速铺平,从而达到不影响镜面成像、能见度和玻璃的透光率的效果。
防雾玻璃按亲水性分类可分为超亲水防雾玻璃和超疏水防雾玻璃,按材质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涂层防雾玻璃和有机材料涂层防雾玻璃。
对于无机材料涂层的防雾玻璃而言,若该无机涂层为超疏水性物质,则类似荷叶效应,其对水的滚动角小,能使微小水滴聚集成大水珠。当集成的水珠达到一定尺寸时,会借助自身重力下滑,或通过外力如风吹、雨刷等方式被除去。在玻璃表面涂覆超疏水性物质的无机涂层的方法效果明显,但是时效性差:由于小水滴的聚集或吹干、蒸发都需要一段时间,水滴会留在玻璃制品上,如棱镜般地影响成像和能见度,而且目前该方法耐久性不理想,无法保证玻璃产品作为耐用消费品的长期使用寿命,从而无法保证真正意义上的自清洁效果。
若该无机涂层为超亲水性物质,则会使小水滴在玻璃表面上的接触角趋近于零度,当水接触到玻璃表面时,迅速在其表面铺展,形成均匀的水膜,表现出超亲水的性质,不会影响镜面成像,同时水层薄对透光率的影响也大为减小,通过均匀水膜的重力下落带走污渍,在玻璃表面涂覆超亲水性物质的无机涂层的方式可以去除大部分污渍。同时利用超亲水的原理,也可以防止小水滴的形成,达到防雾的效果。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玻璃自清洁和防雾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均有知名公司在专门从事自清洁玻璃的研究开发和制作,如英国Pilkington公司、日本TOTO公司、美国PPG公司、德国GEA公司、VTA公司、UIC公司等;在应用开发方面,日本率先展开开发、推广、应用TiO2光催化自清洁玻璃,英国Pilkington公司、美国PPG公司等玻璃商也看好这一产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及推广应用的大市场。英国Pilkington玻璃公司在开发应用TiO2光催化自洁净玻璃方面已走在欧、美玻璃商的前列,并在2002年底之前把该产品推广到欧洲及其他国家(如美国)玻璃市场,进行公开批量销售,随后在北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等地区及国家推出(陈利宾,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2004,No.6,12~15);美国W.L.Tonar等人研制的透明复合自清洁防雾玻璃(W.L.Tonar et al.Electrochromic DeviceHaving A Self-cleaning Hydrophilic Coating.United States Patent ApplicationPublication US2001/00210066A1,2001-09-13;K.Toru.Vehicle Mirror.UnitedStates Patent US5594585:1997-01-14;K.Toru.Anti-fog Element.US5854708:1998-12-29;K.Takahama et al.Method ofForming HydrophilicInorganic Coating Film And Inorganic Coating Composition.United States PatentApplication Publication US2001/008696A1,2001-07-13),是在玻璃基材的表面形成具有催化作用的光催化剂透明涂层,再在光催化剂透明涂层的表面形成具有亲水性的透明多孔无机氧化物(SiO2和Al2O3)薄膜。然而这些技术都利用了TiO2光催化特性促使表面达到超亲水,适用条件会受到限制,因为需要有光照的环境才能进行催化作用;而且这种孔状结构表面虽可以提高亲水性,但很容易被难挥发的物质或者纳米尘埃堵住孔口,耐久性不理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78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