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用户业务量的在线计费方法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8023.3 | 申请日: | 2009-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5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劲林;匡振国;刘学;刘磊;董元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12/14 | 分类号: | H04L12/14;H04W4/24;H04M15/00;H04M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小蓉 |
地址: | 100190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用户 业务 在线 计费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在线计费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基于用户业务量 的在线计费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融合的不断推进和业务提供技术的不断成熟,新业务和增值业务不断 涌现,构建支持多业务融合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已经成为运营商的迫切需求。业务 计费是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支持多业务实时计费的在线计费系统 (Online Charging System,OCS)是实现多业务运营和减少运营商收入流失的关键。
第三代合作伙伴组织3GPP标准定义了两种支付模式和两种计费模式。支付模式 按用户使用业务时间和缴费时间之间的关系来划分,分为预付费和后付费,其中预 付费又分为实时预付费和准实时预付费(又称为Hot Billing)。计费模式按照能否 实时管理用户账户来划分,分为在线计费和离线计费。后付费和准实时预付费都属 于离线计费,是一种先使用业务后计费的计费方式,即计费系统不参与业务使用过 程,而是在使用过后基于业务使用记录进行后处理的离线计费。离线计费方式的优 点是可以提供复杂的资费计划和灵活的优惠策略,主要存在如下缺点:(1)低信用 度用户的恶意欠费和“最后一次业务使用”造成的呆账、坏帐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 控制,每年给运营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用户无法实时查询账户余额,随时 掌握消费明细信息;(3)余额处理只能在用户业务使用结束并生成详单之后进行, 缺乏用户业务使用过程中终止业务的功能,因此不能很好地支撑高风险、高额度业 务的开展,限制了计费系统支持业务的种类。
实时预付费属于在线计费,它是一种计费信息能够实时影响用户业务使用的计 费机制,要求计费系统能够与业务控制网元实时交互以实现实时业务控制。目前在 线计费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基于智能网的方式和基于反算业务可用量的方式。基于智 能网实现的在线计费方式,目前国内运营商都是通过智能网的业务控制点SCP (Service Control Point)来完成的,主要存在如下缺点:(1)在线计费实现方式 和网络结构关联,它支持的业务种类受到限制;(2)难以支持用户个性化的资费策 略和优惠策略,难以支持各类灵活的套餐和多业务的捆绑。
在基于反算业务可用量的在线计费方式中,业务量反算方法分两类:一类是直 接法,它基于资费策略反函数计算业务可用量,根据资费策略反函数和账户余额直 接计算业务可用量,缺点是由于运营商提供灵活多变的资费策略和多种优惠策略, 不可能对每个价格函数都求解出其反函数,因此其适应范围受到限制;另一类是间 接法,使用探针法通过试算来搜索价格函数,采用二分法根据计费策略和账户余额 通过试算来间接获得业务可用量,存在如下缺点:(1)在线计费处理中需要多次处 理从金额到业务可用量的反算,计费效率较低;(2)在用户使用一个账户为多种业 务付费时,计费系统需要处理余额分配的难题。
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和运营商对业务计费实时性要求的提高,需要一种能克服 上述缺点的在线计费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用户业务量的在线计费方法及系统,其采用使 用次数滑动窗口技术,基于用户业务的历史使用量来预分配业务可用量,用于实现 业务的在线计费功能:该方法可以减少在线计费过程中从金额到业务可用量的反算 次数,提高计费效率;不仅使得分配的初始业务量尽可能的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而且在线计费过程中业务控制网元和在线计费系统间的期望交互次数降为常数,减 轻在线计费系统的并发压力;当次会话中的后续业务可用量采用带门限的指数退避 算法计算,降低计算复杂度;用户账户余额不足以支付预分配的初始业务可用量时, 根据业务系统中各业务的系统资源使用状况计算优先级,对优先级小于用户当前请 求业务的所有在用业务依次进行金额重新分配,提高空闲业务资源的利用率和保障 运营商的权益最大化。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基于用户业务量的在线计费方法及系统采用 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80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安全省力封闭式保温瓶罩口
- 下一篇:一种双层锅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