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去除伏马菌素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8705.4 | 申请日: | 2009-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刘阳;檀丽萍;邢福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015 | 分类号: | A23L1/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去除 菌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伏马菌素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氢氧化钙浸泡湿磨法去除伏马菌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伏马菌素是一组由串珠镰孢、轮状镰孢、多育镰孢和其它一些镰孢菌产生的霉菌毒素,由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三羧酸组成结构类似的双酯化合物。伏马菌素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伏马菌素污染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此外还会污染大米、高粱、小米、牛奶、啤酒等。四川等6个省份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玉米伏马菌素的污染率为99.65%。伏马菌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健康,可诱发食道癌、肝癌、胃癌等疾病;同时,作为伏马菌素最主要成分的伏马菌素B1的促癌性和致癌性在大鼠中也得到了证实;伏马菌素对猪、灵长类、禽类、马等多种动物有严重的毒性作用。
现有各种去除伏马菌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氨熏蒸法:氨处理可以使伏马菌素含量平均降低79%,污染量低于100mg/kg的玉米经过氨熏蒸去毒可以达到国标要求,但因处理后食品中含大量的氨,此法不能用于食品加工。
2)高温法:加热潮湿的玉米粉状物至190℃(60min)条件下可以降低伏马菌素80%、加热干燥的玉米粉状物至190℃(60min)和220℃(25min)条件下可以降低伏马菌素60-100%,但是高温同时会破坏食品中的其他营养成分,故不作为解毒的主要手段。
3)干磨法:伏马菌素在玉米的胚和种皮中含量较高,因此干磨法可以用来加工无胚玉米(除去麸皮),生产的玉米粉含有较低水平的伏马菌素,但是干磨法只是将不同伏马菌素含量的碎粒分离,不能很好地去除伏马菌素。
4)吸附法:将具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如活性炭、胶质粘土、硅藻土以及酯化葡配甘露聚糖(EGM),添加到伏马菌素污染的饲料中,可以降低伏马菌素的生物活性,保护畜禽的健康,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应用于食品加工。
5)臭氧处理法:臭氧处理可以使FB1转化成3-酮基FB1,然而这种复合物要比亲本复合物更具有毒性,因此没有应用价值。
6)碱煮处理法:单独使用含NH4Cl的化合物;将NH4Cl与H2O2或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联合使用;将Ca(OH)2、NaHCO3和H2O2联合使用,对污染了FB1的玉米进行处理,可以达到理想的毒素取出效果,但是运用强烈的化学试剂去除毒素的同时,破坏了食品的营养成分。
7)生物法:许多微生物,如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可以吸附伏马菌素,形成菌体-伏马菌素复合体,当微生物形成复合体后,自身的吸附能力下降,较易与伏马菌素一起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毒素的危害,但是目前生物法去除伏马菌素的技术还不成熟,没有得到应用。
8)发酵法:毒素污染的粮食可作为假丝酵母发酵的底物,发酵后毒素的活性降低了10倍,而且几乎全部留在发酵液中,在饲料蛋白中根本检测不到毒素的存在,但是发酵后的残渣和残液仍然有毒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去除伏马菌素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去除伏马菌素的方法,是向被伏马菌素污染的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钙或碳酸钠的水溶液后,再进行浸泡和湿磨处理。
该方法中,所用氢氧化钙水溶液的浓度为0.01mol/L~0.03mol/L,优选0.02mol/L;浸泡时间为8-24小时,优选16小时。在浸泡之前,可对样品进行煮沸,煮沸时间为10-30分钟。上述被伏马菌素污染的样品包括被伏马菌素污染的农作物或被伏马菌素污染的农作物加工得到的农产品,如食品或饲料等,如被伏马菌素污染的玉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伏马菌素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的脱毒产品中,伏马菌素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该方法通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即能达到去除伏马菌素的目的,同时不破坏原产品的品质,不产生二次污染,生产出的脱毒农作物产品可作为半成品进行再加工,也可进行冷藏或干燥制成脱毒农作物粉,以便于长期贮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去除玉米中伏马菌素方法的工艺路线示意图。
图2为氢氧化钙水溶液的浓度为0.02mol/L时浸泡时间与玉米中伏马菌素含量的关系图。
图3为氢氧化钙水溶液的浓度为0.01mol/L时浸泡时间与玉米中伏马菌素含量的关系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87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翻折多边形的智力玩具
- 下一篇:具有双重同步的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