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式冷凝器的汽液分离方法及冷凝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79256.5 | 申请日: | 2009-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4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彭晓峰;王珍;陆规;吴迪;张易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B1/06 | 分类号: | F28B1/06;F28F9/02;F28F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 宁;关 畅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冷凝器 分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器,特别是关于一种立式冷凝器的汽液分离方法及冷凝 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冷式汽液相变冷凝器包括外壳100、换热管101、进汽口102、三通 管103和冷凝液出口104(如图1所示),其中换热管101多采用蛇形管,依靠空 气在换热管101外对流换热,使换热管101内的蒸汽冷凝。在凝结换热过程中, 随着冷凝的进行,壁面凝结液逐步增加,随后成膜阻碍了蒸汽与壁面的接触,是 凝结换热的主要热阻所在。凝结过程中液膜逐渐增厚,在以后相当长的管程内为 液体逐步增多的复杂两相流,热阻逐渐增加,冷凝效果严重变差;同时随着蒸汽 的凝结,蒸汽量逐渐降低,管内蒸汽流速明显下降,凝结效果急剧退化,换热系 数减小;单一管内流程冷凝过程也导致了复杂的汽液两相流,对系统运行稳定性、 流动阻力和系统的调控等,都有很不利的影响。空气侧,由于管内冷凝换热热阻 增加,外管壁温度下降,导致肋片的利用率下降。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传统 的空气冷却式冷凝器以加大换热面积来满足换热量的需求,从而导致体积、重量 较大,且制作和运行成本高。
此外,本申请人在专利号为ZL200610113304.4,名称为“分液式空气冷凝器” (如图2所示),以及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64952.X,名称为“多级冷却中间分液 式空气冷凝器”(如图3所示)的发明专利中提出了采用多级蒸汽冷凝、中间自 动汽液分离和排液、集中聚集冷凝液过冷的技术方案,从而保证了各管程都以纯 蒸汽进入并被冷却,有效减小了凝结过程中液膜的厚度和消除不利的两相流型。 同时充分利用了短换热管,使各管程均能处于短管珠状或不稳定的薄液膜凝结, 或通过蒸汽对液膜的影响作用促进液膜失稳与断裂,形成膜状凝结与珠状凝结共 存的溪流状凝结,增强膜状凝结换热效果,提高管内凝结换热系数。
上述两专利中的联箱200都是使用单根排液管201作为漏液阻汽装置,这种 较细的排液管201可以较好地防止联箱200中分离的气体从排液管201泄漏,但 是这种结构又带来以下问题:首先排液管201直径比联箱200直径小,冷凝液流 量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有时还会出现排液不畅的问题。尽管在后一项专利中采 用了由实心顶盖202、多孔芯体203和排液管壁204组成的分液装置(如图4所示), 但是由于分液装置上表面采用实心顶盖202,冷凝器运行中冷凝液与分液装置接触 面为多孔介质侧表面,因此分液装置的分液驱动力主要是多孔芯体203的毛细抽 吸力,而抽吸力的大小是由所选用多孔介质的结构参数决定,自主调节能力较弱, 当冷凝液量较大时,可能会存在抽吸力不够的问题,影响到分液的效果;另外分 液装置结构比较复杂,在工业生产中规模化生产以及后续的安装工作都会带来一 定的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汽液分离的立式 冷凝器的汽液分离方法及冷凝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立式冷凝器的汽液分离 方法,其包括以下内容:1)设置多组竖直递减排列的换热管,各组换热管通过两 端安装的多级联箱连通,在与联箱相连通的集液导流管内均设置一漏液阻汽装置, 使各级联箱的集液导流管形成独立的分液空间,漏液阻汽装置上设置有至少一个 当量主孔和若干个当量辅助孔;2)蒸汽顺序进入各组换热管进行冷凝,冷凝液则 流入各级联箱的集液导流管,当一个分液空间内的积液较少时,主孔和辅助孔顶 部形成的液膜可阻止蒸汽从集液导流管漏出;3)当一个分液空间内的积液积累较 多时,在压力作用下积液会首先穿破孔径较大的主孔流出,而直径较小的辅助孔 继续由顶部形成的液膜封住;4)当一个分液空间内的积液层厚度增大,在压力作 用下会逐步穿破孔径较小的辅助孔,同时从主孔和辅助孔流出。
所述的主孔当量直径为2~5mm,辅助孔当量直径小于2mm。
所述漏液阻汽装置的流通能力由孔隙率S表征:
S=Ap/At
其中Ap,At分别为主孔和辅助孔总流通面积与漏液阻汽装置表面积的比值,孔隙 率S为汽液相变换热器系统循环流量的20~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792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