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管吻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82028.3 | 申请日: | 200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6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孙安强;邓小燕;樊瑜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115 | 分类号: | A61B17/115;A61L31/04;A61F2/06;A61F2/82;A61L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吻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管吻合器,特别是一种冠状动脉搭桥用血管吻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医学界已普遍采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来进行动脉旁路搭桥或再造手术,用以解决因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引起的血管狭窄或堵塞问题。传统的搭桥手术采用手工缝合的方式,手术操作复杂,且高度依赖于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同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通常需要借助心肺机形成体外循环,在心脏停止跳动的状态下实施手术,存在手术时间长、手术费用高等诸多局限性。随着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胸腔监视系统的完善,非体外循环搭桥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这种搭桥术是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手术要求一种快速、简便、有效实现血管吻合的器械或装置。目前已经有多种不用缝合的血管吻合器在临床上应用或正处在试验阶段。这些血管吻合器基本都能实现快速、无缝合的血管吻合,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却忽略了血流动力学因素的影响。
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血液循环系统内的血流动力学环境与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生、血栓等血管类疾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这些疾病通常发生在流动剪切力低,血流存在漩涡或扰动的部位。血管搭桥手术术后的血管内膜增生已成为中、小血管手术后期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内膜增生可同时发生于搭桥血管的上游和下游缝合端,但下游处所产生的内膜增生远较上游处明显。手术后下游处血管内膜增生主要发生在两个部位:血管吻合缝线处以及吻合处主体动脉的底面,而后者是导致手术后期血管再狭窄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血管缝线处的内膜增生主要是物理创伤和顺应性失衡所引起的血管愈合与重构,而主体动脉底面处血管内膜增生的机理却不是十分清楚。但不管其机理是什么,吻合术后血流受扰动并在下游缝合处产生涡漩已为不争的事实,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该涡漩是导致吻合处主体动脉的底面血管内膜增生的根源。另一方面,血管支架本身结构引起的局部血流扰动也是引起支架植入后发生再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现有血管吻合器多采用的90°吻合角搭桥,会导致较大的血流压力损失。
研究发现,人体主动脉弓呈空间三维螺旋状。正是这一特殊的空间三维螺旋构形,使得升主动脉处的血流呈旋动流态。主动脉弓处血流的旋动是升主动脉血管管壁得以光滑冲刷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保证。血流的旋动现象在腿部的大动脉和冠状动脉处也存在。这种流态的好处是:一方面,它可使血流稳定,减少湍流;另一方面,它可使血管壁得到光滑冲刷,减小血液中有害物质(如脂质等)在血管壁的沉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具有旋动流特性的血管吻合器,从而实现血管快速有效吻合的同时改善吻合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环境,解决搭桥手术后下游再狭窄的问题,减少血流流经吻合部位的压力损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血管吻合器,它包括支架、套筒和衬套,衬套有一侧向分支,支架可径向扩张且在正对衬套分叉处有一孔,所述衬套的侧向分支的轴线与衬套主体的轴线成空间45°角,且两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0,小于衬套主体的横截面半径。
这种血管吻合器的衬套的主体部分是厚度为10μm的聚四氟乙烯层,衬套的侧向分支为长度为4mm的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这种血管吻合器的支架为镍钛合金血管支架。这种吻合器所使用的套筒末端端面与套筒轴线成45°角且沿末端有一外凸边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血管吻合后,会在下游吻合端形成旋动流流态,降低湍流的发生几率,形成对宿主血管壁面的更好冲刷,从而有利改善搭桥末端的血流动力学环境,达到有效防止搭桥手术后末端再狭窄的目的。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操作简单,对医生的经验、技术依赖程度小。衬套侧向分支的轴线与衬套主体的轴线成空间45°角这一设计,可以减少血液流经吻合部位的压力损失,同时也有利于保持搭桥血管顺应性,不至发生因局部曲率过大引起的血管局部折瘪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套筒形状图;
图5是套筒放入衬套的人造血管分支后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现血管搭桥吻合后的示意图。
图中:1衬套;2衬套的侧向人造血管分支;3套筒;4支架;5搭桥用血管;6气囊;7宿主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820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